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建立新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其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是将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于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以克服化学发光分析选择性差的不足。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化学发光新体系在抗肿瘤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本论文将流动注射新技术应用于化学发光分析,对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诸因素进行了实验和探讨,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阿霉素、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基蝶呤等抗肿瘤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测定以上物质的检出限分别6×10~(-9)g mL~(-1)、6×10~(-9)g mL~(-1)、6×10~(-8)g mL~(-1)、6×10~(-8)g mL~(-1)、6×10~(-9)g mL~(-1)、6×10~(-9)g mL~(-1),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8)~6.0×10~(-5)g mL~(-1)、1.0×10~(-8)-6.0×10~(-5)g mL~(-1) 1.0×10~(-7)~1.0x10~(-4)gmL~(-1)、1.0×10~(-7)~8.0×10~(-5)gmL~(-1)、1.0×10~(-8)~8.0×10~(-5)gmL~(-1)、1.0×10~(-8)~6.0×10~(-5)g mL~(-1)。这些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靠,为研究药物代谢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并对化学发光反应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2化学发光新体系在喹诺酮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以满足生物体内或自然环境中低含量的此类物质的分析测定要求。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这4种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其检出限分别为7×10~(-9)g mL~(-1)、3×10~(-9)g mL~(-1)、4×10~(-8)g mL~(-1)、6×10~(-9)g mL~(-1),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8)~6.0×10~(-6)g mL~(-1)、1.0×10~(-8)~6.0×10~(-5)g mL~(-1)、1.0×10~(-8)~1.0×10~(-5)g mL~(-1)、1.0×10~(-8)~6.0×10~(-5)g mL~(-1)、并将这些方法分别应用于药剂和体液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
3镝离子敏化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稀土离子Dy3+可以大大提高化学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Dy3+敏化化学发光新体系,探讨了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机理。测定了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吡哌酸和依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测定这些药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9)~8.0×10~(-6)g mL~(-1)、1.0×10~(-9)~1.0×10~(-5)g mL~(-1)、1.0×10~(-9)~6.0×10~(-5)g mL~(-1)、1.0×10~(-9)~8.0×10~(-6)g mL~(-1)、1.0×10~(-9)~8.0×10~(-6)g mL~(-1)、检出限分别为6×10~(-10)g mL~(-1)、3×10~(-10)g mL~-3×10~(-10)g mL~(-1)、6×10~(-10)g mL~(-1)、4×10~(-10)g mL~(-1)。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操作简单、无需光源、无背景散射等背景干扰的优点,尤其是与流动注射相结合,测定简单快速、重现性好。
4毛细管电泳一电化学发光检测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本论文以毛细管电泳为分离手段,以电化学发光为检测手段,建立了CE-ECL同时检测脯氨酸和吡哌酸;利多卡因、脯氨酸和洛美沙星;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加替沙星、恩诺沙星和培氟沙星的新方法。讨论了联吡啶钌浓度、检测电位、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和pH值、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确定了测定的线性范围,并将这些方法成功的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
|
|
|
1 |
张迎雪;章竹君;;Ce(Ⅳ)-罗丹明6G化学发光体系与毛细管电泳联用同时测定氯丙嗪和异丙嗪[J];分析试验室;2010年12期 |
2 |
牛凌梅;连靠奇;康维钧;李珊;;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微透析液中的多巴胺[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2期 |
3 |
Larry J.Kricka
,沈波;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技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92年05期 |
4 |
甘婷婷;陈华;夏之宁;蒋雪梅;张蓉;辛龙涛;喻彦林;;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用于兔血中贝诺酯代谢物的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5期 |
5 |
石杰;陈桂娟;吴拥军;常小平;孔娜;;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那格列奈[J];分析试验室;2008年12期 |
6 |
姜招峰,杨世杰,周翔;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化学发光微量分析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01期 |
7 |
李文标;楚延;王浴生;;三七叶皂甙对人粒细胞化学发光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1年Z1期 |
8 |
李冬田,李秋香,郑玉廷,佟惠春,任中原;直接酶标HBVDNA探针及化学发光自显影检测技术的应用[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年06期 |
9 |
刘明泽,王子健,王虹,杨晓林,马梅;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6年03期 |
10 |
骆建新!610083成都,张晓!610083成都,杨秀岑,伍莉萍,邱岳!610083成都,宋海星!610083成都;流动注射协同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
11 |
朱勇飞,周宜开;一氧化氮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01期 |
12 |
田穗康;张琰图;罗丽荣;;化学发光成像分析法检测健康食品中的褪黑激素[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3 |
吕伟标;;雅培AXSYM化学发光试剂残留量的再利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16期 |
14 |
石文兵;;AuCl_4~--鲁米诺体系测定氨苄西林钠[J];分析试验室;2009年09期 |
15 |
张玮玮;;BECKMAN DXI800化学发光仪故障分析[J];医疗装备;2011年06期 |
16 |
李益新,方允中,黄素敏;血卟啉衍生物光敏反应中化学发光的实验观察[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7年06期 |
17 |
张学军,陈宜芳,毕克菊,刘亦芬;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化学发光反应的比较[J];生物物理学报;1992年03期 |
18 |
贺彩霞,崔华,赵晓宇,赵化章,赵贵文;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金银花中的绿原酸[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9 |
刘振宅,金天弘,吴玉霞;化学发光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0 |
郭玉华,屈凌波,吴拥军,薛乐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