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和盐胁迫下AM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摘要】:
甘草为常用中草药之一,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和工业价值,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和华中、华东部分地区,经过多年滥采滥挖,甘草野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人工种植过程中为追求经济利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严重污染了环境,降低了甘草品质。近年来,AM真菌作为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证明对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研究AM真菌与甘草的关系,特别是逆境条件下AM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的作用,对于推动菌根制剂的利用和扩大人工种植甘草规模、提高甘草资源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以胀果甘草为材料,在温室土培条件下,研究了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AM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取得如下主要试验结果:
1.干旱胁迫下AM真菌能显著提高甘草菌根侵染率,菌根侵染显著促进植株对氮、磷和水分的吸收,提高了植株氮、磷和黄酮含量,改善了植株营养状况,提高了抗旱性,同时增加了甘草品质,对根系效果更加显著,干旱胁迫和AM真菌对甘草品质有显著交互效应,对生物量和外部形态无显著影响;AM真菌通过协调增加保护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显著降低了MDA含量,表明膜质过氧化对细胞伤害显著减少,因此,干旱胁迫下接种AM真菌显著促进了甘草生长,提高了甘草耐旱性,土壤含水量60%时AM真菌对甘草作用最为显著,甘草生长最佳。
2.盐胁迫抑制了真菌对甘草侵染,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菌根侵染率,菌根侵染改变了宿主根系形态,提高了甘草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P元素等的吸收,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了甘草品质和生物量。接种AM真菌显著促进渗透物质合成与积累,提高了叶片保水力,显著缓解了盐胁迫引起的生理干旱,增强细胞吸水能力,维持内环境稳定;刺激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生成,降低了MDA含量,减少了盐胁迫过氧化对细胞膜系统的破坏,促进了甘草生长,增强了甘草耐盐性。盐浓度为0~0.1%时AM真菌对甘草作用最为显著,甘草生长最佳。
|
|
|
|
1 |
李英鹏,孙渭,赵莉丽,贺学礼;钾胁迫条件下AM真菌对烟草生长和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1期 |
2 |
贺学礼,李林海;分子生物学新方法在AM真菌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
3 |
李敏,孟祥霞,姜吉强,刘润进;AM真菌与西瓜枯萎病关系初探[J];植物病理学报;2000年04期 |
4 |
王发园,林先贵,周健民;中国AM真菌的生物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
5 |
李海燕,刘润进,束怀瑞;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作用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4期 |
6 |
赵方贵,陈丽平,贺学礼,潘军;AM真菌与施磷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的初步试验[J];土壤肥料;2004年03期 |
7 |
冯固,张福锁;丛枝菌根真菌对棉花耐盐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
8 |
李淑敏,李隆,张福锁;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蚕豆吸收磷和氮的促进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9 |
石兆勇,陈应龙,刘润进,王维华;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
10 |
赵方贵,陈丽平,贺学礼;AM菌根与不同施磷量对烤烟后期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1期 |
11 |
董昌金;根瘤菌与AM真菌双接种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12 |
朱红惠,姚青,羊宋贞,龙良鲲;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与AM真菌互作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3 |
贺学礼,YOSEF Steinberger;丛枝霸王(Zygophyllum dumosum)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6期 |
14 |
贺学礼,赵方贵,李斌,孙渭;AM真菌和施磷量对不同叶位烟叶生长和化学成分的交互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
15 |
蔡晓布,钱成,彭岳林,冯固,盖京平;环境因子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
16 |
董昌金,郑世学,赵斌;球囊霉属几种AM真菌孢子表面消毒与萌发的研究[J];菌物系统;2003年03期 |
17 |
盖京苹,刘润进;土壤因子对野生植物AM真菌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
18 |
李淑敏,孟令波,张晶;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蚕豆吸收有机磷的促进作用[J];北方园艺;2004年04期 |
19 |
吴强盛,夏仁学;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抗旱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
20 |
杨宏宇,贺学礼;陕北柠条锦鸡儿根际AM真菌研究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