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苏敏  
【摘要】: 西北煤矿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由其引发的地面塌陷也破坏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降低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例,本文通过野外植被类型调查和室内对土壤养分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规律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采煤塌陷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程度,准确评价及合理开发矿区土地资源,实现矿区复垦和生态环境再建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所取得的 主要成果如下: (1)采煤塌陷形成的裂隙、斜坡、塌陷坑等会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年增加养分流失率0.06%~1.1%不等。两三年后塌陷基本稳定,地裂缝在自然风化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塌陷斜坡和塌陷坑逐渐变得稳定平缓,采煤塌陷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减弱,土壤养分流失速度放缓。 (2)植被对土壤养分有很强的表聚作用,植被的恢复对土壤肥力增长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塌陷稳定后,植被开始恢复,塌陷发生10年后无论是土壤迟效养分、速效养分还是土壤缓冲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土壤粘粒含量增加,抗蚀性增强; (3)采煤塌陷-土壤养分循环-植被是互动的关系,采煤塌陷会对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生长产生破坏,植被反过来能修复其产生的破坏并提高土壤肥力,而土壤养分也与植被生长密不可分。当植被自身的修复能力不足时,需要人工干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并适当培肥,使矿区生态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因地巧施化肥[J];山西农业科学;1984年07期
2 薛志成;速测土壤养分新技术——树脂膜插[J];北京农业;1998年03期
3 罗微,刘俊良,茶正早,刘建云,林钊沐,林清火,华元刚;橡胶园施肥穴肥料残留养分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初报[J];热带作物学报;2005年01期
4 侍朋宝,张振文;山地土壤养分及其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7期
5 张书慧;马成林;李伟;徐岩;;变量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的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6 张伟;陈洪松;王克林;张继光;侯娅;;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喀斯特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7 曾玲玲;刘德福;洪音;张之一;张兴梅;;长期定点施肥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刘淑香;郝艳茹;杨军玉;;清苑县西瓜产区土壤养分状况调查[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9 胡宗达;叶充;胡庭兴;;扁穗牛鞭草生长状况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2期
10 汪健;魏嵬;毕庆文;赵书军;郭立;苏兆俊;王豹祥;徐祥玉;;牛圈肥施用比例对烤烟性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11 孙磊;;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12 焦燕;赵江红;徐柱;;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9年02期
13 闻章辉;;黄淮地区基施型复混肥料的设计[J];磷肥与复肥;2009年02期
14 张立芙;吴凤芝;周新刚;杨平;;盐胁迫下黄瓜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9年14期
15 李广;王振营;刘作新;曲威;;阜蒙县乡镇域土壤N、P、K的空间变异性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16 何建林;何丙辉;陈晓燕;史志民;马云;;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6期
17 于婧文;周怀平;张建杰;解文艳;关春林;;褐土区乡镇级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18 王勤;;安徽淮河堤防杨树防护林生长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防护林科技;2010年03期
19 周会萍;蔡祖国;牛德奎;;江西吉安退化湿地松群落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状况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0 张林;石学根;凡改恩;林媚;;土壤和叶片养分与温州蜜柑果实品质的关系[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粮食、牧草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草田轮作的初探[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郭晓敏;牛德奎;郭熙;胡东南;熊国辉;严伍明;;平衡施肥毛竹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张春;邓良基;张世熔;郑小佳;何鹏;邓旭艳;;川中丘陵区部分土种的土壤养分的Fuzzy评判探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杨起简;路平;刘玉芬;李海强;;几种紫花苜蓿品质分析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8 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长三角平原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玉英;朱波;;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探讨[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玉娟;陈永忠;何小三;;间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曹丽英;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与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3 高辉;不同土类土壤养分时空变异与水稻精确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5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刘志鹏;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7 刘忠宽;不同放牧压草原休牧后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程明芳;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9 李素艳;三倍体毛白杨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施肥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江厚龙;基于GIS小尺度下豫中烟田管理分区与推荐施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婵;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地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明;豫中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管理分区[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敏;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郑洲;天等县龙马屯岩溶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张锡洲;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6 胡竞辉;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D];北京农学院;2010年
7 赵彬;兴安落叶松林火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徐敬敬;基于GIS的崇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肥力综合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魏猛;施肥对土壤养分及文冠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马群;大棚菜区土地利用信息遥感提取及其不同方式的土壤质量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朝红;测土十年只为农民用好肥多打粮[N];农资导报;2009年
2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3 通讯员 唐志强 记者 武盾;扶风农民时兴为耕地“体检”配“套餐”[N];陕西日报;2009年
4 记者 陈忠权;宅基地废墟变“沃土”[N];天津日报;2010年
5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6 夏海鳌;培肥高产旱土[N];湖南科技报;2009年
7 徐旭忠;重庆出台标准规范土地开发整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湖北科技报;2006年
9 王成;化肥对土壤的“两面性”[N];山东科技报;2006年
10 通讯员 晨曦梁秀福;惠及9.1万丹江口农民[N];湖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