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野生灵芝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摘要】:灵芝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传统真菌,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野生灵芝种质资源的采集鉴定及活性成分分析,对合理开发我国野生灵芝、丰富我国种质资源库和引导大众理性消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30株采自河南省南召县的野生菌株为试验材料,首先从其亲缘关系和种质资源鉴定方面进行了研究;又通过驯化栽培获得子实体,测定其农艺性状并分别对灵芝子实体的多糖、三萜、可溶性蛋白、粗蛋白和灰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灵芝水提液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酯酶同工酶结果分析表明,30个野生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Rf值主要介于0.11~0.81之间,共扩增出30条不同酶带。通过聚类分析,30个灵芝菌株两两间相似系数的分布范围是0.65~0.93,当相似系数在0.709时,可以将30个野生灵芝菌株分为7类,表明试验样本多态性较高。ISSR分子标记通过筛选出的7个引物,共扩增出85条清晰的多态性片段,DNA片段的大小介于300 bp~8000 bp之间,30个灵芝菌株遗传相似性在0.62~0.89之间,遗传系数在0.728时,30个菌株可以分为6类。与酯酶同工酶分类方法存在一致性。2、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YL-18为多分枝灵芝(Ganoderma ramosissimum);菌株YL-65为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菌株NZ-27-1为斜盖菇属(Clitopilus);剩余的YL-42、YL-68等27个菌株为一类,为赤芝(Ganoderma lucidum)。3、驯化栽培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菌丝形态可将30个菌株分为绒毛状、絮状、分枝状和霜状4种类型,对30个菌株进行驯化栽培,获得25个灵芝菌株的子实体,通过对其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分析,并对驯化成功的灵芝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欧氏距离为3.92时,可将25个灵芝菌株分为5大类群,且菌株YL-18自成一类(与酯酶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和ITS序列鉴定结果一致)。4、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灵芝菌株之间及同一菌株驯化前后子实体之间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部分野生灵芝的多糖和灰分含量高于其驯化后子实体,部分菌株驯化后子实体的三萜、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野生灵芝。驯化前水提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驯化后子实体,其中YL-8、YL-68和YL-40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