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乳山地区岩浆岩物质归属及起源—对岩石圈演化的启示
【摘要】:大别-苏鲁造山带居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广泛发育了不同时代的岩浆岩,记录了造山带岩石圈热力学演化和地球化学演化,包含着俯冲大陆地球动力学的重要信息,是研究中国东部构造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乳山地区位于苏鲁造山带北部,本文以乳山地区新元古代及中生代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及Lu-Hf同位素分析,系统解析乳山地区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和源区来源,揭示胶东半岛岩石圈演化,并尝试界定华南陆块和华北陆块缝合线边界的地理位置。新元古代花岗岩采自乳山地区东石桥村,全岩主量元素显示新元古代花岗岩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富集LREE,亏损HREE,具有Eu负异常,表明形成时源区有斜长石残留。根据实验岩石学表明,其是由26~33 km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ε_(Hf)(t)值为-8.0~-17.4,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7~2.2 Ga,主要集中在~2.3 Ga,表明乳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为华南板块古元古代陆壳重熔的产物。中生代花岗岩采自乳山地区北部出露的晚侏罗世花岗岩和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58.1±1.5~154.9±1.7 Ma和118.5±2.7~114.9±2.9 Ma,主量元素表明它们都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这些花岗岩大多数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LREE和LILE,亏损HREE和HFSE,具有右倾陡斜的稀土配分模式特征,这些花岗岩高的Sr含量、低的Yb和Y含量,以及无Eu异常或Eu异常不明显,表明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形成机制为加厚陆壳(50 km)的部分熔融。中-基性岩墙大多侵入中生代花岗岩中,主微量元素表明它们属准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LREE和LILE,亏损HREE和HFSE,具有弧形地壳微量元素分配特征。具有较高的Mg O、Cr、Ni含量和Mg~#,表明其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并与地壳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对研究区中生代花岗岩进行Lu-Hf同位素分析,晚侏罗世花岗岩ε_(Hf)(t)值为-15.9~-51.6,大部分集中在-24~-27之间,早白垩世花岗岩ε_(Hf)(t)值为-15.1~-27.7,大部分集中在-25~-27之间,它们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峰值集中在2.9~2.7 Ga,Hf同位素数据表明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来源于华北太古宙陆壳重熔,与华南板块古元古代陆壳生长和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有所不同。此外,乳山地区变基性岩捕虏体变质时代为1839±27 Ma,ε_(Hf)(t)值为0.5~5.1,对应的一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主要集中在~2.1~2.0 Ga,表明捕虏体(变基性岩)属华北板块,其模式年龄与其U-Pb年龄相近,可能解释为源区来源于亏损地幔。早白垩世花岗岩虽然不具备拆沉岩浆岩的特点,并不能说明拆沉没有发生。本文认为软流圈地幔通过加热先将岩石圈地幔软化,在此过程中,下地壳经过热传导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较低的Mg O、Ni、Cr含量和Mg~#的埃达克质熔体,发生岩石圈拆沉。中-基性岩墙可能是随着岩石圈地幔不断被加热产出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反应。此外,早白垩世花岗岩捕虏体(变基性岩)的出现可能为岩石圈拆沉后,岩浆上涌形成的新生地壳物质在短时间内携裹的产物。综上所述,苏鲁造山带乳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古元古代陆壳重熔的产物。中生代花岗岩是华北太古宙陆壳重熔的产物,且在加厚陆壳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埃达克特征的岩石。早白垩世花岗岩及高镁中-基性岩墙的出现与苏鲁造山带早白垩岩石圈拆沉作用相耦合。此外,根据增生杂岩的底界应作为苏鲁造山带的缝合带,乳山地区混杂有华北和华南物质的岩石,属于构造杂岩带,缝合带应在研究区域南部构造杂岩带与华南板块之间。
|
|
|
|
1 |
樊生龙;刘子锐;胡妍;胡永兴;黄增保;张翔;;北祁连造山带窑井子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22年05期 |
2 |
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
3 |
周金城;王孝磊;邱检生;;江南造山带西段岩浆作用特性[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
4 |
李三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索艳慧;郭玲莉;王永明;周在征;刘晓光;兰浩圆;张剑;郭润华;李少俊;;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4期 |
5 |
吴福元,林强,江博明(Bor-ming Jahn);中国北方造山带造山后花岗岩的同位素特点与地壳生长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20期 |
6 |
刘因;汪青;姜枚;王亚军;;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
7 |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5期 |
8 |
肖庆辉,李晓波,贾跃明,刘树臣,白星碧;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J];地学前缘;1995年01期 |
9 |
宋明春,王来明;对胶南造山带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J];中国区域地质;2000年01期 |
10 |
董少雄;罗超;田晓航;陈凯;;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J];当代旅游;2019年05期 |
11 |
徐备;张立杨;;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地球;2017年09期 |
12 |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
13 |
蔡雄飞,刘德民;造山带古海洋恢复的思路和研究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7期 |
14 |
莫申国,韩美莲,李锦轶;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组成及造山过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5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16 |
姜春发,王宗起;中国“大十字构造”的地质意义及其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地质;1998年02期 |
17 |
吴正文,张长厚;关于创建中国造山带理论的思考[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18 |
崔盛芹;论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
|
|
|
|
1 |
吕正航;张辉;唐勇;;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高分异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以黔东北印江县花岗岩-伟晶岩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
2 |
张文祥;吴元保;;桐柏造山带碰撞后正常钙碱性与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8:俯冲带结构与过程、专题9: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C];2017年 |
3 |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4 |
唐杰;许文良;王枫;王伟;徐美君;张一涵;;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三叠世岩浆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
5 |
张昆;吕庆田;;华南地块三维电性结构及其对陆内造山作用的约束和启示[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五十八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五十九 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与深部探测、专题六十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C];2021年 |
6 |
慕倩;韩江涛;;切穿兴蒙造山带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五十八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五十九 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与深部探测、专题六十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C];2021年 |
7 |
林飞宇;张南;;华南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带拆沉作用数值模拟[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五十八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五十九 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与深部探测、专题六十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C];2021年 |
8 |
栗婷姿;姜明明;袁怀玉;姚卫华;陈凌;褚杨;孙宝璐;艾印双;万博;赵亮;;华南大陆造山带的岩石圈成像研究[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专题五十三 地幔和地核: 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专题五十四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C];2021年 |
9 |
李伦;董世贤;赵凌峰;;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深部岩石圈结构[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专题五十三 地幔和地核: 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专题五十四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C];2021年 |
10 |
毛元彤;赵亮;Anne Paul;王欣欣;Stefano Solarino;Coralie Aubert;Marco G.Malusa;;接收函数及模拟方法揭示的西阿尔卑斯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专题五十三 地幔和地核: 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专题五十四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C];2021年 |
11 |
马林;王强;;汇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生长——以冈底斯造山带为例[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一)—专题六十一 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专题六十二 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六十三 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21年 |
12 |
范云松;张进江;林超;王海滨;古大祥;王晓先;张波;;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埃达克岩对藏南地区构造演化的约束[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七十六 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专题七十七 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专题七十八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C];2021年 |
13 |
李家亮;刘金高;朱弟成;吴晨;;增生型造山带洋脊俯冲和大陆地壳生长的非均一性:来自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岩浆岩的证据[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七十六 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专题七十七 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专题七十八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C];2021年 |
14 |
刘清泉;邵拥军;;华南江南造山带醴陵金矿田中生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二)—专题九十四 花岗岩浆作用与钨锡成矿、专题九十五 铀成矿作用与勘查新技术、专题九十六 华南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C];2021年 |
15 |
韩金生;陈华勇;;造山带花岗岩中原生矿物与继承矿物的区分:以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为例[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七十九 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专题八十 造山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生物演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专题八十一 造山带成矿作用[C];2021年 |
16 |
张平川;于常青;周新桂;;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地壳电性结构特征[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九)—专题八十五 东北亚块体聚合裂解过程与机制、专题八十六 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专题八十七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C];2021年 |
17 |
瞿辰;于常青;曾祥芝;;使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背景噪音成像技术研究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结构[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九)—专题八十五 东北亚块体聚合裂解过程与机制、专题八十六 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专题八十七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C];2021年 |
18 |
李世林;郭震;陈永顺;于勇;吴珊珊;;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周缘体波面波联合反演[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四: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专题五: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六: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C];2020年 |
19 |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陈博;王亚磊;洪俊;孔会磊;南卡;;昆仑造山带关键金属矿产成矿作用讨论[A];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C];2021年 |
20 |
夏志恒;叶高峰;金胜;魏文博;;华南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和深部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