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创作研究

徐婷  
【摘要】: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中,以雪景作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众多,雪景尤其被历代山水画家所钟爱。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自然资源丰富,雪山冰川众多,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随着交通的便捷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进入青藏高原采风写生,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也开始不断发展。青藏高原的雪景山水画是我国雪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水创作的重要表现题材,并出现在各大美术作品展览中。在不断地发展中青藏高原的雪景山水画在传统的笔墨技法上也有了一定的转变、突破与创新,探究出了适合表现青藏高原雪景的笔墨技法表现形式。长期定居于青藏高原的画家在传统山水画、工笔重彩画画法和美术基础理论,同青藏高原地区传统美术、民间艺术唐卡、壁画的结合创新下,画面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布面重彩画风格,表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本土艺术家,也在创作中对民族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不断的发展,画面有所突破形成新的面貌。本文将通过对雪景山水画发展概述梳理。对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的形成、发展,青藏高原的地域性以及地域性对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的影响进行探究。对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分析青藏高原雪景山水创作的表现形式,剖析其作品的创作技法。结合笔者本人对青藏高原雪景进行实地考察、写生采风,分析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的创作。从题材的选择与素材的收集、构图与笔墨造型、色彩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对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创作探究并运用到创作实践之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雪域风光——青藏高原[J];海峡教育研究;2018年03期
2 王钢;;青藏高原[J];工会博览;2019年16期
3 杜滋龄;;青藏高原之歌[J];国画家;2018年02期
4 杜滋龄;;《青藏高原之歌》[J];美术;2018年04期
5 张千一;青藏高原[J];北方音乐;2005年04期
6 张千一;青藏高原[J];北方音乐;1997年04期
7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9期
8 沈奇;;雪域——致青藏高原[J];青海国土经略;2015年03期
9 文代翔;;我和她躺在青藏高原(组诗)[J];名家名作;2019年09期
10 王磊;;那神秘的青藏高原[J];生物进化;2020年01期
11 桑莓;;青藏高原[J];诗刊;2020年20期
12 赖杨刚;;在青藏高原,一只老鹰如夜色盘旋[J];风流一代;2019年13期
13 日月;长辫子;;《青藏高原》[J];散文诗;2017年21期
14 樊继良;;青藏高原系列之一[J];青海湖;2018年05期
15 樊继良;;青藏高原系列之二[J];青海湖;2018年05期
16 布琼;;青藏高原的虫草季[J];东方文化周刊;2016年22期
17 守伦;;青藏高原(外七首)[J];四川文学;2014年36期
18 冷先春;;青藏高原[J];老友;2015年08期
19 齐春阳;;青藏高原[J];东坡赤壁诗词;2015年05期
20 葆华;;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J];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小学生阅读);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檀栋;;刘东生先生和青藏高原研究[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2 董树文;;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的殿堂(代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3 石培礼;Christian Krner;Günter Hoch;;青藏高原高山树线生长受限理论实证研究(英文)[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成升魁;谷树忠;;青藏高原在开放中发展与探索[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朱永盛;刘保华;段本春;;青藏高原区域均衡补偿模式的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潘桂棠;;青藏高原形成的控制因素[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青藏高原人群遗传起源及环境适应[A];2017中国长三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C];2017年
10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1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效应仿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12 杨国华;杨博;占伟;刘志广;梁洪宝;;青藏高原现今水平运动及其机制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3 王敏玲;梁晓峰;徐涛;田小波;张忠杰;;青藏高原西缘上地幔体波成像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论文集[C];2014年
14 郑勇;傅容珊;;青藏高原岩石圈性质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5 郑勇;傅容珊;黄建平;;蠕变黏滞性结构对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影响的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6 李德威;;青藏高原板内层流造山及其热隆伸展成矿[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7 曹建玲;张怀;石耀霖;;青藏高原岩石层变形的三维球壳有限元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8 徐祥德;;青藏高原动力、热力过程对区域大气水分循环与大气环境综合影响物理图象的初步认知[A];2016第八届全国计算物理会议报告文集[C];2016年
19 周长艳;邓梦雨;齐冬梅;;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20 ;青藏高原存在地下水深循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静;青藏高原斑头雁与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0年
2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万战生;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高导层的地质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5 刘栋;青藏高原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苏伟;青藏高原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及面波方位各向异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7 高明星;基于DEM的青藏高原东北端地表过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刘同德;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马自强;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降水数据时空降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孟祥莉;宏分类组学分析青藏高原秃鹫肠道菌群及放线菌新种的发现[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
11 付伟;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2 樊若溪;青藏高原家犬的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3 李雪峰;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抗冻设计及预防措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4 谈嫣蓉;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5 刘浩宇;青藏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D];河北大学;2010年
16 马立峰;动荷载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7 吴霞;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膜类脂在青藏高原库赛湖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8 李静超;藏北俄久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及其对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9 华珊;青藏高原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及云辐射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20 代雅茹;青藏高原气溶胶和水汽的多波长激光雷达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婷;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创作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年
2 李燕;近50年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何佳琛;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生态治理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4 刘宁;青藏高原沙尘起沙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5 贲海荣;基于对流层温度纬向偏差建立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6 王迎春;宁夏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加热场的联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金蕊;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对不同海区海温强迫的响应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申如如;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照片元数据的游客时空行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0年
9 王万京;青藏高原地区海棠植物调查与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温馨;青藏高原遥感地表温度的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11 段丽君;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陆气多尺度相互作用特征[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12 罗建刚;青藏高原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与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3 常祎;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和降水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14 何红艳;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5 斯南都吉;藏毯产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6 邢顺林;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7 韩余;青藏高原冬季大气热状况对Elnino的影响以及LGM时期高原热状况的数值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8 郭玉娣;青藏高原大地形“鱼尾”状地形热力效应对天山降水系统及水资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9 高国路;青藏高原深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平流层水汽的输送作用[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0 陈有军;青藏高原老芒麦光合特性及生产性能研究[D];青海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宗华;北极狐500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N];中国科学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孙爱民;中科院青藏所:打造青藏高原研究高地[N];中国科学报;2014年
3 李丽云 吴春明;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N];中国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孙爱民;于田地震敲响青藏高原防震警钟[N];中国科学报;2014年
5 首席记者 许琦敏;“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时超过4600米的?[N];文汇报;2020年
6 记者 史金茹;2020年青藏高原地质研讨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汉);2020年
7 刘佳 吴其昌;为了青藏高原更好的生态[N];中国民族报;2020年
8 本报记者 叶传增;苏涛,测龄青藏高原[N];人民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唐园结 程鸿飞 郜晋亮 李纯;回荡在青藏高原上的铿锵足音[N];农民日报;2020年
10 刘晓倩 本报记者 陆成宽;青藏高原一发力 长江流域或迎来降雨[N];科技日报;2020年
11 本报记者 张蕴;刘丛强院士:青藏高原保护与发展需全球视野[N];科技日报;2020年
12 记者 刘晓倩;科学家找到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N];中国科学报;2014年
13 采访人 本报实习记者 张艺博;没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会变鱼米之乡?[N];中国气象报;2020年
14 记者 魏爽;支持青藏高原中藏药康养中心建设[N];青海日报;2019年
15 本报记者 高志民;青藏高原正在变绿,是好事吗?[N];人民政协报;2019年
16 记者 宋喜群 张蕾 通讯员 刘晓倩;16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N];光明日报;2019年
17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青藏高原16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N];经济日报;2019年
18 本报记者 陈梦竹;青藏高原上的“特色服务”品牌[N];中国质量报;2019年
19 记者 马新;青藏高原拨通第一个5G跨区域电话[N];青海日报;2019年
20 记者 师成森;青海移动打通青藏高原首个5G电话[N];人民邮电;201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