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临界CO_2制冷循环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摘要】:CO_2作为天然工质,拥有传统HCFCs和HFCs类工质不可比拟的优势,是非常有潜力的工质替代物。因此,大力发展跨临界CO_2技术,对于环保和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跨临界CO_2实验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与性能优化相结合,为天然工质CO_2推广与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天然工质CO_2在环保、热力学性质等多方面有明显优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工质替代问题。本文对跨临界CO_2单级压缩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对系统高压压力、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和外部热源条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最优高压压力使系统COP达到最大值;冷却水流量对系统性能影响不明显,工质充注量、蒸发温度、冷冻水流量、冷却水温度和冷冻水温度对系统性能有较大影响;高压压力对气体冷却器换热性能影响不大,而增加管长可以明显改善换热效率,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升高导致制冷量下降和压缩机耗功增加,且最优压力快速增加。
使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无论膨胀机效率高低,其性能都优于节流阀循环,提升膨胀机等熵效率,是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双级压缩是提高循环性能、降低耗功的有效途径。系统比较了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表明:两级压缩膨胀机循环的性能十分突出;压缩机入口有害过热会对循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取得最佳性能的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而是有一定偏差,但对系统性能影响不大。
本文建立了CO_2/NH_3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最优蒸发-冷凝器的中间温度使循环的性能系数达到最大,带膨胀机同时过冷CO_2/NH_3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理论COP优于传统R22/R13复叠循环和NH_3双级循环,回热器的换热效果直接影响系统性能。
|
|
|
|
1 |
杨俊兰,马一太,李敏霞,管海清;CO_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性能评价及分析[J];流体机械;2004年03期 |
2 |
方金湘;;CO_2制冷剂在汽车空调中的应用及冬季供暖节能方法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3 |
朱治江;陈光明;唐黎明;徐肖肖;;回热器对跨临界CO_2压缩喷射系统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
4 |
马一太,杨昭,吕灿仁;CO_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
5 |
李敏霞,马一太,管海清,刘圣春;CO_2跨临界循环新型滚动活塞膨胀机的研究与比较[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6 |
贾晓晗;张波;浦磊;彭学院;;滑片膨胀机槽底引压结构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
7 |
高晓丽
,李红旗;全封闭往复式压缩机CO_2跨临界循环的热力及流体动力特性:实验研究[J];家电科技;2004年12期 |
8 |
杨宗凌;陈汝东;;CO_2工质在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J];节能;2007年04期 |
9 |
王侃宏,王景刚,侯立泉,马一太,魏东,洪芳军;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循环系统的实验研究[J];暖通空调;2001年03期 |
10 |
管海清,马一太,李敏霞,查世彤;二氧化碳膨胀机研究新进展[J];制冷与空调;2003年06期 |
11 |
傅烈虎;李青冬;徐荣吉;;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比较分析[J];制冷;2007年03期 |
12 |
曾寒松;杨炳春;郭蓓;邢子文;;跨临界CO_2滑片膨胀机的研究与开发[J];制冷与空调;2007年04期 |
13 |
马富芹,吴建波;天然制冷剂CO_2是21世纪汽车空调的首选[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
14 |
李先碧;冯雅康;;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的研究进展[J];真空与低温;2007年03期 |
15 |
杨德玺;俞炳丰;;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研究进展[J];制冷与空调;2006年02期 |
16 |
李先碧;冯雅康;;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的开发与研究进展[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8年02期 |
17 |
吕静;周传煜;王伟峰;;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的应用研究[J];节能;2009年01期 |
18 |
刘军朴,陈江平,陈芝久;CO_2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
19 |
张仙平;沈恒根;段焕林;;跨临界循环CO_2热泵热水器研究现状及展望[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8年02期 |
20 |
王晋;刘顺良;;CO_2跨临界循环及其在汽车空调系统方面的研究状况[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