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CO_2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摘要】: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归因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寻找二氧化碳减排途径,分析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成为近年来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利用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考虑环境影响的DEA模型,并测度投入要素、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将效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水平变化。在考虑投入和产出要素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该模型将驱动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9个方面:潜在的碳因素变化、潜在的能源强度变化、潜在的GDP变化以及能源、碳排放和生产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能源、碳排放和生产技术进步,可以量化不同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其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分析不同投入和产出要素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然后,对20个发展中国家1995-2005的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0个发展中国家整体来说,1995-2005年,经济发展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生产技术进步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同时,该实证结果可以分析每个国家的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时空演变机制。结果表明:从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来看,经济增长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中国的减排技术进步相对缓慢;能源利用效率先增长后降低,对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年均贡献1.29%;碳因素变化、节能技术以及生产技术逐渐好转,后期贡献了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从降低碳排放的因素来看,能源强度的降低是最主要的碳减排驱动因素;碳排放技术效率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贡献了2.83%和3.39%。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分别从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减碳的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制定节能减排策略。
|
|
|
|
1 |
卿黎;评价采选作业辅助材料利用的DEA法[J];矿业快报;2001年01期 |
2 |
孙林,孟令杰;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1990~2001——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
3 |
欧阳效辉;城市环境保护的相对有效性评价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
4 |
孟溦;黄敏;刘文斌;;利用DEA对科研机构规模效益的分析[J];科研管理;2006年04期 |
5 |
王永安,陈顺余;DEA方法在行风建设相对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J];运筹与管理;1999年01期 |
6 |
路琮,范英,魏一鸣,徐伟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定量化分析的若干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S1期 |
7 |
李冠;顾客满意度的模糊DEA评价[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8 |
肖剑;陈义华;;DEA评价下的配送中心再选址模型及求解[J];系统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9 |
卢宗华;矿井设计方案评价与优选的DEA方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0 |
樊宏;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证券公司评价方法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
11 |
官建成,王军霞;DEA灵敏度分析的进一步探讨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
12 |
刘飞;;基于DEA的区域金融效率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
13 |
李怀宇;王洪礼;郭嘉良;冯剑丰;;基于DEA的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J];海洋技术;2007年03期 |
14 |
邱沾一;;企业买壳上市绩效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0期 |
15 |
莫剑芳,叶世绮;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年02期 |
16 |
周卓儒,王谦,李锦红;基于标杆管理的DEA算法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3年03期 |
17 |
许治,师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
18 |
姚平;基于DEA的资源配置评估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9期 |
19 |
王大伟,王宇,冯英浚;区域经济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J];商业研究;2005年20期 |
20 |
倪海江;万迪昉;;中国商业银行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分析[J];上海金融;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