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表面污垢特性的研究
【摘要】:
换热设备污垢是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污垢形成过程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且污垢严重影响传热效率,造成能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因此,成为传热学界十分关注而又没能完全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换热表面的碳酸钙污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建立了污垢实验台,采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测试了四种强化管(弧线管、波纹管、缩放管Ⅰ和缩放管Ⅱ)在清洁状态下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分别得出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和阻力关联式。然后利用配置不同硬度的人工硬水或添加氧化镁颗粒的溶液作为循环工质,在相同流速、管外水浴温度、管内工质入口温度的条件下,分别对上述四种强化管与各自对应光管进行了污垢特性的对比实验,得出了各自污垢热阻和诱导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强化管具有结垢速度慢、诱导期长、污垢热阻渐近值小等优点,而且在结垢前后都具有良好的强化传热性能。
其次,本文对几种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接触角、表面能、材料表面与液体之间的界面能进行了测量和计算。考察了上述几种表面特性参数对污垢形成的影响。同时,对几种不同固体材料表面在清洁和结垢条件下作了图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表面特性对污垢形成有较大影响,材料的表面能越低,污垢沉积量越小。而粗糙度、接触角、固体材料与液体间的界面能对污垢形成的影响没有找到明显规律。
最后,本文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圆管内的CaCO_3污垢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CaCO_3的浓度变化,得到CaCO_3析晶污垢的沉积率、剥蚀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不考虑污垢诱导期的情况下,得到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证实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
|
|
|
1 |
陈永昌;马重芳;刑晓凯;陈小砖;;换热表面结垢过程及机理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2 |
В.И.Уmаков
,Б.Н.Сопин
,А.А.Глушаков
,杨乐之;压缩机后冷却器换热表面的确定[J];压缩机技术;1973年02期 |
3 |
全贞花;陈永昌;马重芳;;碳酸钙于换热表面结垢的传热与传质模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5期 |
4 |
杨倩鹏;田磊;常思远;史琳;;换热表面镀银抑制微生物污垢综合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
5 |
张从宪;传热管换热表面的技术经济选择[J];动力工程;1986年02期 |
6 |
高明,孙奉仲,曲超,史月涛,王妮妮;不同换热管表面抗垢性能的试验[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5期 |
7 |
蔡梅英,符鑫尧,范旭东,陆继东;流化床埋管表面局部空隙率测试装置的研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8 |
陈维汉,孙毅;关于换热器两侧换热表面最佳匹配的讨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9 |
张仲彬;王丙林;李煜;徐志明;;换热表面污垢热阻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
10 |
陈东芳;唐大伟;胡学功;;流量、换热表面方向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
11 |
全贞花;陈永昌;马重芳;石成;刘运洁;;碳酸钙于换热表面结垢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
12 |
程延海;朱真才;韩正铜;程林;;镀层换热表面凝结传热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
13 |
陈小砖;任晓利;王秀荣;吴智慧;陈永昌;;换热表面水垢形成机理与规律的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
14 |
史雪菲;张华;盛健;赵萍;;pH对换热表面黄铜碳酸钙结垢特性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5期 |
15 |
程延海;朱真才;张世举;邢方方;程林;;热交换器表面镀层对传热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1期 |
16 |
陆继东,钱壬章,黄文迪;流化床水平埋管局部流动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
17 |
刘中良,施明恒,戴锅生;固体颗粒对池沸腾换热表面上结垢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18 |
陈永昌;颜琳;孟陶;刘震;马重芳;徐志明;;射流冲击换热表面结垢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
19 |
于丹;陈永昌;马重芳;;螺旋槽换热表面污垢形成机理的模型研究[J];建筑科学;2014年04期 |
20 |
李宇明;王健;王维新;徐邦裕;;造纸厂排风能量的回收[J];节能;198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