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械手的分层控制结构及其协调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本论文在分析移动机械手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移动载体和机械手各自的运动学模型,随后根据坐标变换得出了移动机械手的统一运动学模型。利用基于能量的Lagrange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统一的移动机械手动力学模型,其中还包含了移动载体的非完整约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得出了移动载体和机械手各自的子动力学模型,为移动机械手的协调控制奠定了基础。
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分层智能控制器,它仿效人类的行为方式分层,可以实现移动机械手的部分或完全自主控制。本控制器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神经网络对未知的车体和机械手的运动、移动机械手和外部的干涉进行辨识和补偿。本控制器分为三层:决策层、处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一个任务规划单元;处理层包括了两个RBF神经网络子控制器,在这层中,未知的移动载体和机械手的动力学参数分别由各自的RBF神经网络辨识,然后补偿到输出的转矩中,形成闭环控制;执行层控制每个关节电机的转动,将处理层得出的关节转矩实现。
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移动机械手的硬件体系,其中包括移动载体、五自由度机械手,视觉CCD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块等。其中CCD摄像机提取图像实现移动载体的路径跟踪,超声传感器实现避障,无线通讯模块实现远程控制。随后介绍了移动机械手的控制软件,并用matlab进行了运动仿真。
|
|
|
|
1 |
宋佐时,易建强,赵冬斌;移动机械手控制研究进展[J];机器人;2003年05期 |
2 |
陈彦桥,牛玉广,何同祥,刘吉臻;捷制200MW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改造[J];华东电力;2000年06期 |
3 |
刘新金;邹云;;基于Hadamard积的协调控制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4 |
冯惕;张进峰;苏品刚;;卧螺离心机双电机变频器的设计[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9年06期 |
5 |
史向东,张承进;600MW仿真机协调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1999年06期 |
6 |
卢铭庆,钟新元;DEB协调控制策略及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0年03期 |
7 |
陈彦桥,刘吉臻,曾德良,国钦光;500MW机组模糊多模型协调控制系统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11期 |
8 |
许振新;协调控制保证亮度自由[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年04期 |
9 |
郑建平;珠江电厂3号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改造及投运[J];华东电力;2004年10期 |
10 |
俞辉,蹇继贵,沈艳军;基于Simulink的多Agent协调控制计算机仿真[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1 |
李军伟,赵克定;协调控制同步策略在液压仿真转台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07期 |
12 |
张燕,陈阳舟,杨玉珍;基于模糊理论的高速公路递阶控制[J];控制工程;2005年S1期 |
13 |
徐超;程磊;;一类多移动机器人运动协调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7年01期 |
14 |
李啸骢;郭栋;韦化;程时杰;;超导磁储能与发电机励磁的多指标非线性协调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28期 |
15 |
黄凤华;王钦若;杜玉晓;;基于内模控制的自升式海洋修井平台电动升降装置的研究[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8年02期 |
16 |
郭庚麒;曹成涛;徐建闽;;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关联交叉口协调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36期 |
17 |
卢少波;李以农;赵树恩;冀杰;;基于动态表面理论的车辆制动与悬架协调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23期 |
18 |
龚齐斌;潘维加;王玉波;;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展望[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年05期 |
19 |
杨晓雷;钱啸;;嘉兴电网分层分区协调控制AVC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浙江电力;2010年05期 |
20 |
李世芳;王杰;;电力系统中凸极式发电机励磁与STATCOM的非线性协调控制研究(英文)[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