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u纳米线的制备及磁性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和结构的CoCu纳米线。
首先,通过调节沉积溶液的pH值制备出了一系列不同成分和结构的CoCu纳米线。pH值对纳米线的成分比例和相结构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pH值下,溶液中Co2+的沉积速率也不同。在此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沉积出了具有hcp+fcc复相结构的CoCu纳米线,其磁性明显好于单相结构。其次,在pH=3.3的沉积溶液中通过调节不同的沉积电压制备出了一系列不同成分的复相CoxCu1-x(x=0.38~0.87)纳米线阵列。纳米线成分的变化显示了Cu的掺入对纳米线结构的影响:随着铜成分的增加,所沉积的CoxCu1-x纳米线的复相结构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从hcp Co相与少量的fcc Cu相共存到hcp Co、fcc CoCu合金和fcc Cu三相共存于纳米线中,且相与相之间的比例也随铜成分的增加而规律性的变化。纳米线结构的变化使得纳米线矫顽力和剩磁比的最优值分别出现在Co60Cu40和Co75Cu25样品中。最后,通过调节沉积参数制备出了“束”状和“节”状的CoCu纳米线阵列。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构分别是单一hcp相和fcc相结构。磁性测量的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具有一般结构和形貌的纳米线所达不到的剩磁比和矫顽力。纳米线阵列的矫顽力随磁场角度的变化关系表明不同结构和形貌的纳米线各自遵从不同的反磁化机制。利用各自的反磁化模型分别计算矫顽力,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模型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
|
|
|
1 |
刘晓旭;陈贵锋;李养贤;徐世峰;吴光恒;徐秋;王鸿雁;刘宝海;师宏伟;王冀霞;赵郁海;;Co_xCu_(1-x)复相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磁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7期 |
2 |
李宗木;徐法强;孙秀玉;张文华;王立武;;电化学外延生长亚稳态Co薄膜的结构和磁性表征[J];金属功能材料;2007年06期 |
3 |
郭云,覃东欢,力虎林;Fe_(0.3)Co_(0.7)纳米有序阵列的制备及磁学特性[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4 |
葛洪良;余云丹;卫国英;吴琼;;电沉积Co-Mo-P磁性薄膜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
5 |
黄立业,憨勇,徐可为;电化学沉积-水热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的工艺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8年01期 |
6 |
李超,曹传宝,吕强,张家涛,项顼,朱鹤孙;氮化碳薄膜的电化学沉积及其电阻率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4年01期 |
7 |
马臣;曲立杰;王颖慧;尹树春;;电化学沉积仿生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8 |
张海明;余俊杰;李晓洁;胡国锋;李育洁;黄伯贤;;多孔氧化铝模板电沉积法制备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5期 |
9 |
严彪;李同;安建军;董鹏;王华钰;;AAO模板合成法制备金属Ni磁性纳米线阵列的研究[J];上海金属;2010年05期 |
10 |
吴宇剑;宗兆存;;电化学沉积制备一维纳米材料方面的进展[J];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
11 |
王赬胤,陈玉静,王凤香,胡效亚;可控电化学沉积制备纳米碳纤维电极[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2 |
陈刚,阎兴斌,刘惠文,徐洮;电化学制备CN_x薄膜及其结构表征[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13 |
徐丽萍;袁志好;张晓光;;基于多孔氧化铝模板电沉积法制备多级枝状金属纳米线[J];科学通报;2006年16期 |
14 |
晋传贵;李晓光;;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J];化学通报;2007年05期 |
15 |
潘志峰;袁一方;刘慧;张利宁;;基于多孔氧化铝模板的一维ZnO纳米线的制备[J];半导体技术;2007年10期 |
16 |
潘志峰;袁一方;刘慧;张利宁;;基于多孔氧化铝模板的ZnO纳米线的制备[J];半导体光电;2008年01期 |
17 |
孙武珠;苏革;曹立新;柳伟;姜代旬;贾波;;镁镍功能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年09期 |
18 |
王旭东;俞宏英;孙冬柏;孟惠民;樊自拴;;块状非晶态镍磷合金的电化学沉积制备与结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2期 |
19 |
王春梅;杨立荣;段满珍;靳正国;;沉积电压对电化学合成纳米ZnO多孔薄膜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1期 |
20 |
陈艳峰;刘杰;姚会军;莫丹;段敬来;侯明东;孙友梅;薛智浩;张苓;;重离子径迹模板法电化学制备聚吡咯纳米线[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