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粉粒度对烧结基础性能及矿相结构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日益增加,铁矿粉需求量也大大增多,但铁矿粉的种类较为复杂且来源较广,导致其烧结基础性能差异较大。研究铁矿粉的烧结基础性能对优化烧结配矿、改善烧结矿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艺矿物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微型烧结测定仪器和蔡司偏光显微镜等设备,对邯钢现场四种国外铁矿粉(巴西混合粉、PB粉、杨迪粉、南非精粉)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改变铁矿粉粒度,系统研究了铁矿粉粒度对烧结基础性能及矿相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粒度的四种国外铁矿粉烧结基础性能的测定,探究单一铁矿粉的不同粒度对其烧结基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铁矿粉粒度的减小,其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等逐渐增强;通过烧结实验研究当四种铁矿粉混合后,再改变其不同粒度:200~40目(0.074~0.42 mm)、40~6目(0.42~3 mm)和6目(3 mm)的占比,探究混合铁矿粉粒度组成对其烧结基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粒级为200~40目(0.074~0.42 mm)铁矿粉含量的增加,其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等逐渐增强,随着铁矿粉粒级为40~6目(0.42~3 mm)和6目(3 mm)含量的增加,其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等逐渐变差。通过改变铁矿粉粒度占比,实验室自制烧结矿来研究混合铁矿粉粒度组成对其烧结矿矿相结构及冶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细粒级200~40目(0.074~0.42mm)铁矿粉含量由30%逐渐增加到40%、50%时,其矿相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针状铁酸钙含量逐渐增多,熔蚀结构逐渐转变为交织熔蚀结构;当中间粒级40~6目(0.42~3 mm)由40%增加到50%时,交织熔蚀结构逐渐转变为熔蚀结构,针状铁酸钙的含量明显降低,当粗粒级6目(3 mm)的含量由30%增加到40%时,交织熔蚀结构逐渐转变为熔蚀结构,且铁酸钙的含量明显降低。混匀铁矿粉中粒度占比不同,其冶金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当混合铁矿粉中细粒级200~40目(0.074~0.42 mm)含量占比由30%提升到40%和50%时,整体的平均粒度减小,其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和还原性都会增强;当粒级40~6目(0.42~3 mm)和粒级6目(3 mm)的含量增加10%时,其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和还原性能都将减弱。图25幅;表19个;参6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