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唐山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灾害及对策研究

陶志刚  
【摘要】: 唐山沿海地区是唐山市未来经济隆起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并且在不断加剧。通过研究唐山沿海地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对唐山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形成机理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依据唐山沿海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情况及地下水位监测资料,首先,建立了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趋势数学模型,并且进行了模型识别,精度非常理想;然后,引入地下水动力学中贮水系数的概念,结合前面得出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值,建立了区内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数学模型;最后,将区内年地面沉降率和地下水位埋深数学模型有机结合,建立了唐山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数值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区内地面沉降变形实际。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唐山沿海地区未来10年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预测评价,在现状开采条件下,2010年唐海县城、南堡开发区、乐亭曹庄子、宁河漏斗区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为:1889.50 mm、1557.00mm、800.83 mm、2127.54 mm;2015年各漏斗区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为:1905.43 mm、1917.50 mm、839.35 mm、2385.97 mm。 通过对地面沉降预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唐山沿海地区未来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地下水资源的供需关系,给出了唐山沿海地区2010年最佳地下水开采方案和水资源亏损量最佳补偿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唐山沿海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地面沉降防治对策。图24表36参8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学峰;邵爱武;;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分析[J];地下水;2008年06期
2 韩晓娟;姜春露;张强;;浅析温东平原地面沉降对公路工程的影响[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3期
3 马路兴;吴春秋;王永涛;;深基坑开挖引起的不良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1期
4 叶明亮;刘欣;贺鹏;;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地下水灾害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5 韩彦霞;王艳丽;韩占成;;沧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原因、危害及防治[J];水资源研究;2009年02期
6 郑伟龙,司刚平,郑秀华;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地下水灾害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3期
7 姜规模;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研究[J];城市勘测;2005年03期
8 田宝柱;陶志刚;李昌存;;唐山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科学计算与预测[J];金属矿山;2011年05期
9 吴铁钧,金东锡;天津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10 杨德栋;吕宾;;地面沉降根源分析与防治对策[J];城市地质;2007年03期
11 杨春生;李明良;许建廷;;地面沉降的预测与防治措施[J];地下水;2007年06期
12 张莉萍;曹建军;冯寿兆;殷琦;唐波;;城市地面沉降及其防治措施综述[J];广东科技;2009年12期
13 郭占荣,曲焕林,崔小东,张云霞;天津市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8年04期
14 李锋;郁青林;朱磊;;煤矿井下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杂散电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22期
15 张云,薛禹群;抽水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16 姜云,赵建康,朱川;浙江省嘉兴市地面沉降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17 李勤奋;王寒梅;;上海地面沉降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18 陈杰家;;模糊相似选择原理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地质;1988年01期
19 孙元,任荣,王俊恒,王锋;沧州市地面沉降初步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5期
20 尹红美,魏永齐;濮阳市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J];地下水;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令海;刘增寿;张成兵;;沧州市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及防治措施探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蒋金柱;;浙东南滨海平原地面沉降特征及防治对策[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姜晨光;周乐皆;程建华;迟万东;;地表可恢复性沉降阈值的监测与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关彦斌;王连俊;孔永健;;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佴磊;谭周地;杨健;;上海市浦东新区地面沉降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6 许丽娟;;天津市西青区超采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于强;郑玉萍;;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若干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再良;李国和;孟庆文;;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建友;王志;;温岭石粘—松门一级公路沿线区域性地面沉降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铣鑫;李振东;;从“预压固结线”探讨宁波地面沉降的机理及控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山;基坑抽水地面沉降理论与工程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吴细秀;开关电器触头材料喷溅侵蚀模型研究及其试验[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赵桂连;水电站水机电联合过渡过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蒋海洋;分子筛膜的制备和新型分子筛膜反应器[D];天津大学;2004年
5 谢红;五杆五环并联运动机床开发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万玉芹;静电纺丝过程行为及振动静电纺丝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7 白义奎;日光温室燃池—地中热交换系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7年
8 李孜军;硫化矿石自燃机理及其预防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刘凯;弧齿锥齿轮数控铣齿机运动分析及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田利伟;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志刚;唐山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灾害及对策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7年
2 李琳;唐山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与预测[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3 莫云;武汉地铁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佘文芳;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雷伟;太沙基的单向固结理论在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汪丽;地表水与地裂缝活动关系的现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别君;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及相关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貟慧星;山西省太谷县地裂缝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9 唐立刚;天津市地面沉降的GPS监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张云霞;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京大学水科学系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吴吉春 薛禹群 于军 朱锦旗;合理利用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N];中国水利报;2008年
2 木易;长三角地面沉降损失达3150亿[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洪敏 本报实习生 徐春梅;地面沉降 城市难以承受之“重”[N];经济日报;2004年
4 楚泽涵 李艳华 李艳丽;地面沉降警示录[N];科技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研;地面沉降:每年导致损失超亿元[N];辽宁日报;2002年
6 新华;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损失逾三千亿元[N];中国矿业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李岩 记者 吴艳荣;我省东部地面沉降亟待治理[N];河北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张仲超;谁来扼住长三角地面沉降“大漏斗”[N];中国商报;2005年
9 新华社记者 陈钢;西安控制地面沉降有新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记者 蓝建中;大地震致福岛等地出现大范围地面沉降[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