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北平原区地裂缝与地震相关性及其能量释放研究

刘科  
【摘要】: 河北平原区地裂缝的广泛出现对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工程、水利设施和农田道路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河北省及津京地区60个县市已发现地裂缝482条,造成建筑物和道路破坏,上千处农田漏水,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河北平原是我国现今地裂缝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其出现在人口稠密区又常伴随地震发生、发展,已引起地学界和工程技术界的广泛关注。 到2000年底河北平原区发现构造地裂缝212处、482条,累计全长176.2km,河北平原区地裂缝总体发展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推移的变化规律;河北平原区构造地裂缝方向性强,可以分为SN、NNE、NE、EW和NW五组。通过区域构造研究,应用分形模型对河北平原区地裂缝进行量化分类、确认,发现河北平原区地裂缝连通性差,为区域微破裂为主,断层蠕滑型地裂缝为辅的分类格局。 本研究通过对地裂缝与地震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河北平原各地裂缝活动的高潮分别滞后各地震活动高潮1—2年,其中在本区及邻区出现的邢台7.2级和唐山7.8级两极大地震的1966~1976年间地裂缝活动高潮较地震活动高潮滞后2年出现,随着第7与第8两地震幕中活动强度和频度的降低,地裂缝活动强度升高,地裂缝活动高潮转为滞后地震活动高潮1年出现。为抗震减灾以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探索引发地裂缝和地震的构造应力场反演预测分析了地震与地裂缝形成区的力学机理。 构造应力场地壳活动和形变的原动力,所以研究激发构造性地裂缝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查明潜在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的手段,利用前期河北平原区易县、隆尧两处实测资料,通过求解平面应力问题的有限单元法反演河北平原区构造应力场,发现几个应力集中区与现有地裂缝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河间、安平、深泽出现应力集中,与河间处于地震构造带、深泽南的中里厢—马疃—安平南王宋(5000m×0.16~1,10km×0.02~1.5)地裂缝对应;饶阳屯里、武强、深县、高碑店、辛集、涞水的地裂缝与地应力集中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为地裂缝的预测提供了探索性的分析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覃子建,赵森;黔中及邻区地裂缝特征及成因初析[J];贵州地质;1992年04期
2 高立保,阮修春;赣榆地裂缝初析[J];山西地震;1992年02期
3 刘娟;西安地裂缝活动强度空间信息量模型预测及防治对策[J];灾害学;1997年02期
4 刘科,李昌存,柴建峰;有限元在河北平原区构造应力场与地裂缝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安正泽;贵州大方县公鸡山地裂缝特征成因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1期
6 范立民,韩树青;陕北微波工程府谷站地裂缝成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1993年04期
7 马志正,张馥琴,李秋生,崔光华,马随虎;临汾洼陷地裂缝成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8 李忠生;构造地裂缝的成因与地震勘探[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4期
9 索传郿,王德潜,刘祖植;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与防治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5年01期
10 刘国昌;西安市区地裂缝问题初议[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2年02期
11 王辛,赵振才;西安地区的地壳形变及构造活动[J];地震;1984年06期
12 翟振生;刘德林;张振江;何春贵;;冀中平原地裂缝特征及其成因浅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13 王绍中;晋南地裂缝及其工程地质意义[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14 王景明,常丕兴;汾渭地裂缝与现代地震活动[J];地震学报;1989年01期
15 蔡华昌,张景余,刘荣利,刁桂苓,黄万发,张启富,彭远黔,杨家亮,刁建新;张北6.2级地震地裂缝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北地震科学;2001年04期
16 岳明,冉广庆;泾阳北部地裂缝发育特征及防治[J];中国煤田地质;2004年04期
17 陆湘,赖家焯,薛佳谋;西江岸坡崩坍、滑坡和地裂缝的几个问题[J];华南地震;1982年03期
18 马国栋;大同市地裂缝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0年02期
19 肖宏跃,方文藻;用高密度电法探测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可行性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3期
20 丁学文,陈国顺,齐永生;榆次地裂缝成因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明;李昌存;王春梅;刘科;;中国地裂缝的分布与成因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景明;倪玉兰;;河北平原地震带地裂缝与地震活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3 王兰生;;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及其防灾对策[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4 陈德坤;;处在流变中的华蓥山形变体[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毛应生;柳丽英;王德信;周新强;;西安市地裂对市政构筑物的破坏机理与对策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任建国;赵劲;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防治对策[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7 徐邦栋;王仲锦;;从外貌及地裂缝对华蓥山山体变形的分析[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李新生;宋彦辉;王静;王万平;王朋朋;李忠生;张福忠;彭建兵;;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勘察中的主要问题[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雪梅;吴长富;;西安市地裂缝对地铁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10 苏耀明;宫辉力;朱琳;邸兴翠;;基于GIS的北京顺义区地裂缝分布机理及其驱动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苏惠敏;西安市数字城市工程地质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超英;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黄强兵;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傅光耀;黄土地裂场地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07年
7 蔡江东;结构扰动土细观识别方法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于军;基于ArcGIS平台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荣芳;扶余油田地下水污染及其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刘金兰;重磁位场新技术与山西断陷盆地构造识别划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科;河北平原区地裂缝与地震相关性及其能量释放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2年
2 郭新荣;基于GIS的西安市地裂缝预报系统开发与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侯晓亮;西安地裂缝与黄土湿陷性的关系[D];长安大学;2004年
4 李宝田;黄土湿陷性对西安地裂缝影响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5 邹蓉;地裂缝对地下管道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赵兴考;邯郸市地裂缝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王西强;泾阳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王树丰;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9 焦珣;基于GA-ANN技术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胡海波;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及地裂缝带施工的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杨焕星 记者 刘如春;雷州两村地表突然开裂系土体涨缩所致[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郑建卫;我省近期发生5起地裂缝地质灾害[N];河北日报;2006年
3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靳慧洁;河南主要采煤区沉陷202平方公里[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记者张华;我市投入2500余万元力争两年完成地质灾害点搬迁[N];铜川日报;200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李平;撕裂的大地[N];经济观察报;2006年
6 ;尽快制定地下水适度开采战略[N];山西政协报;2008年
7 刘如春 胡红拴;地表塌陷地裂缝等地质问题困扰珠三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弓凤飞;煤炭开采,有多少环境代价要付出?[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司勇;我市今年大幅增加雨量、地质灾害监测点[N];太原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储国强;地裂缝敲响地质环境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