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炉用焦炭高温抗压强度研究

王兴艳  
【摘要】: 高炉冶炼所用的焦炭在高炉中起四个作用:提供燃料、还原剂、渗碳剂和支撑炉料的骨架。采用煤粉喷吹技术后,高炉焦比大大降低。煤粉可代替焦炭在高炉中提供燃料、还原剂和渗碳剂等消耗品。但焦炭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支撑炉料,却是煤粉所无法替代的。 随着喷煤技术的发展,焦比降低,焦炭负荷增加,从而使高炉运行条件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在低煤比条件下总体来说对高炉运行有益,例如活跃炉缸及提供一项有效的调控手段。但随着煤比的提高,不利的一面越来越显著,直至影响高炉顺行。如果某一条件恶性发展,使高炉无法正常运行,该条件就成为决定极限煤比的限制性环节。 随着煤比的提高,焦炭失碳率呈上升趋势,强度也会相应降低。严重时,焦炭将因不能承受高炉内的压力而严重破损,从而失去有效的骨架作用。这是决定极限煤比的限制性环节之一。某些实践(例如鞍钢富氧大喷煤工业试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从焦炭在高炉中的独特作用出发,这一点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焦炭在不同失碳率下的高温抗压强度。这类研究的困难在于没有适用的定型抗压试验设备,因此还未见到类似研究报道或论文。 本课题使用最近研发的可调气氛高温抗压试验机完成了焦炭在不同失碳率下的高温抗压强度试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煤比和焦炭热强度的相互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煤比及极限煤比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了焦炭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当焦炭失碳率一定时,焦炭抗压强度与温度近似成反比关系。 (2)研究了焦炭强度与失碳率的关系。当温度一定时,焦炭抗压强度与焦炭失碳率近似成反比关系。 (3)研究了喷煤后高炉内运行条件的变化规律。 (4)研究了喷煤与焦炭高温抗压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 (5)论述了进一步提高煤比的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2010年6月全国分省市焦炭产量[J];中国钢铁业;2010年08期
2 ;2010年7月全国分省市焦炭产量[J];中国钢铁业;2010年09期
3 ;2010年8月全国分省市焦炭产量[J];中国钢铁业;2010年10期
4 邢华清;王斌;王聪渊;;高炉有害元素控制技术[J];河北冶金;2011年08期
5 周连斌;;浅谈如何保持高炉长期稳定生产[J];四川冶金;2011年02期
6 聂长果;姚本洪;;马钢2号高炉炉况处理实践[J];安徽冶金;2011年02期
7 孙宝银;;西钢高炉崩料的原因及处理[J];炼铁技术通讯;2010年02期
8 李传;;不能忽视水分对冲天炉熔炼过程的负面影响[J];现代铸铁;2011年03期
9 穆林;刘乐天;郑海燕;魏国;沈峰满;;锌对焦炭反应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1年08期
10 乔德清;王东;;屯留县焦炭公司:继往开来 再创佳绩[J];政府法制;2011年17期
11 魏大胜;;广钢高炉低成本冶炼的实践[J];南方金属;2011年03期
12 丛培东;;八钢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的分析[J];黑龙江冶金;2011年02期
13 秦英伟;;唐钢炼铁厂提高喷煤比生产实践[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10年03期
14 尹艳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和焦炭中硅、钙、镁和铝[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年06期
15 张国富;;日本开发高反应性焦炭[J];燃料与化工;2011年04期
16 吕晓宇;范迎春;贺占军;;保护战略性稀缺煤种[J];瞭望;2010年31期
17 钱菁;;红外池吸收法测定煤粉、焦碳中硫[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10年04期
18 ;山西焦炭集团将与天津港合作[J];辽宁化工;2011年07期
19 张增兰;沈江红;;炼焦煤中各种形态硫在炼焦过程中的析出规律探讨[J];煤化工;2011年03期
20 涂春林;;涟钢大高炉炼铁生产技术进步[J];黑龙江冶金;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习立阳;王彩永;白雄飞;;石钢2~#高炉低机烧矿配比的生产实践[A];2011年河北省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福明;钱世崇;张建;毛庆武;苏维;;首钢京唐5500m~3高炉采用的新技术[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3 李志全;毕耜友;贾文君;张红闯;胡文强;杨春生;;邯钢高炉典型料制的实物模型模拟及径向参数解析[A];2010年全国炼铁新技术应用及节能减排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宝新;李强;王景刚;;天铁3~#高炉高效低耗生产实践[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5 冯艳国;武建新;马志国;刘巍;李海涛;肖雪峰;张立波;;宣钢9号高炉挖潜降焦生产实践[A];2010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东英;;高炉喷涂的炉内操作经验汇编[A];2011年全国炼铁低碳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韩健;柳祎;;邯宝炼铁厂3200m~3高炉操作制度的优化[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8 鲁德昌;雷有高;兰洪;黄岗;张万明;;重钢四高炉强化冶炼的实践[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下册)[C];2008年
9 陈令坤;汪卫;;武钢5号高炉冶炼专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司俊朝;刘伟;李志明;;邯钢5号高炉增煤降焦的探索与实践[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术义;高炉回旋区湍流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群;抑制溶损反应改善焦炭热性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安剑奇;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高炉料面温度场在线检测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4 任维;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氧化亚氮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5 梁栋;烧结配料、高炉生产及调度过程优化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张聚伟;高温条件下NO-焦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邵敬爱;城市污水污泥热解试验与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申峻;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9 李福民;喷吹煤气高炉的炉料同化过程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10 斯东波;超细煤粉再燃和深度空气分级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艳;高炉用焦炭高温抗压强度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2 李云涛;高炉炉顶装料系统的控制与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杨导利;提高龙钢高炉喷煤量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范兰涛;焦炭在高炉内的破损机理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年
5 涂春林;高炉炉顶煤气温度分布模式识别神经元网络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勇;碱金属在高炉冶炼中反应行为的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7 韩建臻;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梁明昭;焦炉加热火道温度模型的建立及焦炉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王杏娟;高炉块状带炉料抗压强度模拟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10 胡蒙均;新临钢高炉入炉焦比的系统预测与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宏适;高性能焦炭粘结剂制造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2 大林;焦炭业宏观调控正当时[N];经理日报;2005年
3 高永钰;焦炭出口创年度最低 行协呼吁降关税[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记者 尤佳;我省焦炭企业冷热两重天[N];发展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华 实习生 李长年;山西焦炭出口何时走出低谷?[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6 吴占宇 袁小可 程立新;新一轮洗牌:焦炭业无处可逃[N];中国矿业报;2005年
7 李阳丹;山西焦炭酝酿提价[N];中国煤炭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龙;焦炭企业遭受上下游“夹板气”[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莉;焦炭企业渴盼关税“温柔化”[N];国际商报;2008年
10 廖建国;日本关于焦炭组织结构的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