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钢铁制造流程二次能源利用和自发电模式
【摘要】:现代钢铁冶金过程是铁-煤化工过程,大量资源和能源使用同时,伴随着能源的排放,即二次能源。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总方针之下,研究二次能源利用,是钢铁企业实现深层次节能的根本途径。
在已有典型钢铁制造流程和工序二次能源产生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四种典型高炉-转炉流程,通过四种典型钢铁制造流程二次能源产生量计算分析,得出:钢比系数、能源投入量、生产工艺水平是影响二次能源产生量的主要因素;由焦化、烧结、高炉炼铁构成的炼铁系统二次能源产生量占吨钢二次能源总量的86.6%;而各种二次能源中,副产煤气占二次能源总量的49.9%。因此,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节能方向和途径应以炼铁工序节能为主,重点加强副产煤气、余热余能利用,构建合理的能量流网络,实现钢厂能源结构优化。
基于烧结余热回收是未来钢铁工业节能和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之一,探讨了烧结余热回收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工艺优化的初步方案。烧结机烟气余热回收应与除尘和烟气脱硫综合考虑:当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要求80℃时,烧结机烟气余热回收和选择性脱硫可行和合理的;当除尘器入口烟气要求120℃,无法进行烧结机烟气余热回收和选择性脱硫。烧结冷却机余热回收工艺的技术难点在于烧结工况对热源参数稳定性的影响和调节措施。提出了热风循环、双风罩热风混合等工艺,并研究了不同回收工艺引起冷却制度变化对烧结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副产煤气是钢铁流程二次能源的重要形式,分析了典型钢铁制造流程副产煤气发电模式和“只买煤,不买电”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典型流程的发电模式由余热余压发电、富余煤气发电等方式构成。四种典型高炉-转炉流程可建设装机容量分别为200MW、350MW、400MW、300MW的发电机组,并通过外购一定比例的动力煤实现电力自给。
|
|
|
|
1 |
章其鸽;;喷雾干燥塔的尾气余热回收[J];化学工程师;2008年06期 |
2 |
程殿林;;降低麦汁煮沸能耗及热量回收的方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3 |
张莉;叶世超;叶锐;李黔东;;热管换热器在煤化工厂的应用及节能分析[J];四川化工;2007年06期 |
4 |
徐伟;陈思嘉;何燕;黄伦达;;热管技术在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7年02期 |
5 |
李盼;李亚光;;金属镁冶炼中的高温废气余热回收[J];能源技术;2007年05期 |
6 |
徐伟;何燕;陈思嘉;黄伦达;;热管技术在余热回收应用中的发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07年05期 |
7 |
吴勇;王凯;曹锋;邢子文;;浴室余热回收热泵系统设计方案研究[J];节能;2007年04期 |
8 |
张福行;;宝钢干熄焦蒸汽发生量的研究[J];冶金能源;2006年01期 |
9 |
付英;曾令可;王慧;刘艳春;;相变储能材料在工业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炉;2009年05期 |
10 |
张爱红;巩祥峰;刘企明;徐廷君;;余热锅炉省煤器节能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1期 |
11 |
邹先斌;;提高聚酯热媒炉热效率的有效方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0年04期 |
12 |
张群;;油页岩干馏装置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J];中外能源;2009年04期 |
13 |
陈丽云;张春霞;许海川;胡长庆;张旭孝;;钢铁工业二次能源产生量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
14 |
王钊炎;立式喷缝换热器在锌熔化炉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有色冶金节能;1996年01期 |
15 |
孙艳辉,孙纳新,王书桓,吕庆;浅谈焦化厂节能[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16 |
段秀琴;硫酸生产中余热回收与节能[J];太原科技;2004年02期 |
17 |
赵群
,张黎鹏
,周红梅;应用高效热管技术 提高炼油加热炉热效率[J];节能;2003年10期 |
18 |
董成云,蔡栋,林庆泽;天然气深冷装置余热回收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年04期 |
19 |
周乃君,易金萍;工业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率的计算方法讨论[J];有色冶金节能;2000年06期 |
20 |
张琦,蔡九菊,杜涛;钢铁联合企业煤气系统优化利用[J];冶金能源;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