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时滞系统的保性能控制研究
【摘要】:在大量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现象,亦即事物的发展趋势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状态,而且还依赖于事物过去的情况。时滞系统的控制是控制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时滞往往导致系统品质恶化,甚至于不稳定,也很有可能极大地破坏控制系统的性能。时滞的存在常常可以使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如伺抑制时滞造成的系统性能下降、降低系统的保守性就成为控制界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研究时滞系统的保性能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几种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性能控制器或滤波器设计方法。
研究了具有时滞相关和非线性扰动的不确定广义系统的保性能控制问题。目的是设计一个有记忆的状态反馈控制器,不仅使得闭环系统渐进稳定且相应的性能指标不超过某个确定的上界。基于Lyapunov函数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得到闭环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和保性能控制器的表达形式。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说明了所给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了具有分布时滞的奇异随机神经网络的H2保性能控制。目的是当参数不确定性在允许范围内,证明该神经网络是均方渐进稳定的和和性能函数值不超过规定上限界。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LMI方法,得到时滞相关的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说明所给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了具有分布时滞的非线性随机中立系统的非脆弱H∞保性能控制问题。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LMI方法,得到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线LMI方法,得到该保性能控制器的表达式和相应的性能指标的上界。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来说明所给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了非线性时滞随机系统的鲁棒H∞保性能滤波问题。设计鲁棒H∞保性能滤波器,对所有的不确定性,随机系统是鲁棒渐进稳定的且保证了一定的性能函数的上限。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LMI方法,得出了该系统的稳定的充分条件和鲁棒H∞保性能滤波器的参数。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来说明所给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
|
|
1 |
殷培强;俞立;郑科;;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时滞系统非脆弱保性能模糊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8年01期 |
2 |
佘焱;关于《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化控制器设计研究》一定理的讨论[J];自动化学报;2000年02期 |
3 |
陈永云,刘爱伦,俞金寿;非线性时滞不确定系统传感器鲁棒故障诊断[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
4 |
张军,王彪,计秉玉,谢荣华,裴润;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滚动时域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5 |
王铁超;佟绍成;;一类不确定连续状态非线性时滞系统的保性能控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6 |
李俊民,邢科义,万百五;离散时间非线性时滞系统最优控制的DISOPE算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年04期 |
7 |
刘秀湘,胥布工;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脉冲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8 |
刘爱伦,陈永云,俞金寿;非线性时滞不确定系统执行器鲁棒故障诊断[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9 |
陈为胜,李俊民;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4年01期 |
10 |
胡泽新,蒋慰孙;新的非线性时滞系统预测控制及应用[J];信息与控制;1992年05期 |
11 |
佟绍成;王铁超;;一类不确定离散非线性时滞系统保性能控制[J];控制工程;2008年01期 |
12 |
康慧燕;张丽娟;;一类三阶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全局稳定性[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3 |
王路平;郭美华;王鹏程;;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模糊变结构控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14 |
毕卫萍;赵晓莉;穆学刚;马新文;;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鲁棒H_∞控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5 |
陈为胜,李俊民;一类非线性时滞输出反馈系统的自适应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5期 |
16 |
胡南辉;金朝永;罗亮;;一类非线性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保性能鲁棒控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7 |
罗小元;朱志浩;关新平;;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抖振削弱自适应滑模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9年09期 |
18 |
王晓华;奥顿;吴忠强;曹文文;;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时滞依赖保性能控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9 |
苏宏业,褚健,金建祥,卢胜文,金心宇;基于状态预估的非线性时滞系统控制的分步设计[J];控制与决策;1997年06期 |
20 |
陈为胜,李俊民,陈国陪;非线性时滞系统自适应输出反馈跟踪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