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成形术对腭咽闭合及语音影响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腭成形术的目的是恢复腭裂患者腭部正常解剖形态,改善术后生理功能,形成良好的腭咽闭合(Velopharyngeal Competence,VPC),为获得良好的语音创造条件。近年来随着手术年龄的提前,手术技术的提高,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语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为了进一步了解腭成形术后患者腭咽闭合的状态及语音改善的情况,本研究应用4种方法对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腭咽闭合及语音进行评价。
方法:
1临床病例资料
1.1病例来源
病例选自2005年1月-2013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腭裂Ⅰ期手术的102例腭裂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7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年龄10.2岁。术后评价时间最短为术后3个月,最长为术后96个月,平均评价时间为术后25.1个月。
1.2病例分类
102例腭裂包括Ⅰ°腭裂(悬雍垂裂)4例,Ⅱ°腭裂(部分腭裂)69例, Ⅲ°腭裂(自悬雍垂至牙槽突全层裂开)29例。
1.3术式
102例腭裂患者中,53例行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49例行两瓣后推术。
2评价方法
2.1语音清晰度测试
腭裂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在专业录音室内按照语音清晰度测试表内容进行语音录音,3名审听者在专业录音室内听取其录音,得出各自审听结果(正确字数/所有字数×100%),取三者平均值得出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
2.2语音频谱分析
采用Vs-99语音分析系统的线性预测技术(LPC),分别对腭裂术前、术后的/a/、/i/进行检测,记录发/a/、/i/音时前三个共振峰(F1、F2、F3)频率值,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
2.3头颅定位X线检查
采用头颅定位X线摄影技术对腭成形术后患者进行腭咽部侧位动态摄影,每位患者分别摄取静止位及发/i/音位影像,测得静止位及发/i/音位时咽腔深度,按评价标准评价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腭咽闭合情况。
2.4鼻咽纤维镜检查
采用鼻咽纤维镜技术对腭成形术后患者进行检查,记录其静止位及发/i/音位时的腭咽闭合情况,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其腭咽闭合不全改善率(rate of 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RVPI),按评价标准评价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腭咽闭合情况。
结果:
1语音清晰度测试
1.1102例腭裂患者中,67.6%(69/102)的腭成形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达70%以上。术前术后语音清晰度有显著性差(P0.05)。
1.2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术后语音清晰度达70%以上的为77.4%(41/53),两瓣后推术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达70%以上的为57.1%(28/49),两种术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
2语音频谱分析
2.1发元音/a/时的频谱分析
在发元音/a/时腭裂术前与正常人相比较,前三个共振峰(F1、F2、F3)的频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发元音/a/时腭裂术后与正常人相比较,前三个共振峰(F1、F2、F3)的频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发元音/a/时腭裂术前与腭裂术后相比较,前三个共振峰(F1、F2、F3)的频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发元音/i/时的频谱分析
在发元音/i/时腭裂术前、腭裂术后与正常人相比较,第一共振峰(F1)的频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腭裂术前与腭裂术后相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发元音/i/时,腭裂术前、术后的第二共振峰(F2)均低于正常人(P0.05)。另外腭裂术后高于腭裂术前(P0.05)。
在发元音/i/时,腭裂术前、术后的第三共振峰(F3)均低于正常人(P0.05)。另外,腭裂术后与腭裂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头颅定位X线检查结果
3.179.2%(19/24)的腭成形术后患者腭咽闭合良好。
3.2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术后腭咽闭合良好率为92.9%(13/14),两瓣后推术术后腭咽闭合良好率为60%(6/10)。
4鼻咽纤维镜检查结果
4.174.1%(20/27)的腭成形术后患者腭咽闭合良好。
4.2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术后腭咽闭合良好率为86.7%(13/15),两瓣后推术术后腭咽闭合良好率占58.3%(7/12)。
结论:
1腭成形术后67.6%的患者语音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术后语音改善明显好于两瓣后推术。
2腭成形术后79.2%的患者腭咽闭合良好。术后的腭咽闭合良好率高于语音清晰度改善,语音训练有望进一步提高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语音清晰度。
3主观语音清晰度测试可反映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语音改善情况,但不能客观评价其腭咽闭合状态;客观检查可反映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腭咽闭合状态,却不能完全代表其语音改善情况。故在临床上应将主观评价与客观检查相结合才可准确评价腭成形术后患者的腭咽闭合状态及语音改善情况。
|
|
|
|
1 |
陈仁吉,王光和,孙勇刚,马莲,洪流,李晓京;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协调异常的训练治疗[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
2 |
张云,郭传波,朱起;应用语图仪评估缩咽术腭咽闭合功能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1年22期 |
3 |
尹乒;腭咽闭合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
4 |
黄巍,宋业光,方真,宋儒耀;腭裂腭咽闭合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
5 |
陈仁吉;马莲;张震康;;普通话及粤语正常人腭咽闭合类型的对比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6 |
王云惠;吕淑燕;傅国;潘智勇;慈丽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7期 |
7 |
徐明耀;胡勤刚;胡黎萍;寿卫东;王卫芳;;改良腭咽肌瓣重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6年04期 |
8 |
申铁兵;孟秀英;;腭裂患儿术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3期 |
9 |
杨增杰;陈仁吉;穆玥;;应用语图分析评价腭裂术后腭咽闭合状况的临床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0年01期 |
10 |
陈织;尹宁北;;猴腭咽闭合运动模式实验模型的建立[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10期 |
11 |
郭美玲;王予江;;腭裂腭咽闭合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
12 |
吕培锟;;腭咽闭合功能的测定(介绍一种能客观测定腭咽闭合功能的仪器——口腔气压测量仪)[J];口腔医学;1982年02期 |
13 |
马莲;;评价腭咽闭合的方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5年03期 |
14 |
刘家琛,翁汝涟,吴秋玲,王雪圃,梁晓萍,原丽萍,文锦丽,王长花;用生物纤维带移植恢复腭咽闭合功能[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
15 |
魏奉才,孙涌泉,郭占欣;先天性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动态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6 |
王昆润;;内窥镜检查法评定腭咽闭合功能[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1年01期 |
17 |
王国民;腭咽闭合功能不全[J];上海口腔医学;1993年01期 |
18 |
张志勇,袁文化,夏炯,刘晖;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1994年01期 |
19 |
王国民,袁文化,夏炯,汪湧,蒋莉苹;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定量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1996年02期 |
20 |
李捷,李士忠,胡特清,刘萍,李二恪,朱川;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的语图特征和临床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