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刚地弓形虫RH株ROP10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姜文静  
【摘要】:目的: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该虫是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寄生于人体及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可感染人体和全球200多种动物,引起弓形虫病。据估计全世界30%的人群感染本虫。免疫功能低下和新生儿是弓形虫病的最大受害者,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对食品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隐患和危害,而目前尚没有理想的防治弓形虫病的药物,所以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该病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弓形虫棒状体蛋白由棒状体分泌,对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并对其发挥毒力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疫苗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重组质粒p VAX1-ROP10,并将其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ROP10基因核酸疫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提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总RNA,根据已发表的ROP10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124368)设计引物并进行ROP10基因的逆转录PCR(RT-PCR)扩增,将扩增的目的片段ROP10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 VAX1上,构建重组质粒p VAX1-ROP10,并通过菌落PCR、酶切分析、基因测序的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制备好的感受态大肠埃希菌(E.coli)XL1-Blue内,筛选阳性克隆后扩大培养,提取质粒,之后通过lipofectamine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将p VAX1-ROP10重组质粒转染至He La细胞内,提取He La细胞的总RNA,分别进行β-acting基因和ROP10基因的RT-PCR扩增,其RT-PCR扩增产物用电泳验证以检验ROP10基因是否在He La细胞内表达。将重组质粒通过肌肉注射方式免疫8周龄BALB/C小鼠,每隔两周免疫一次,在每次注射免疫前和末次注射免疫后的第二周采集小鼠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Ig G水平和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的水平,并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经RT-PCR扩增ROP10基因产物为1761 bp,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 VAX1-ROP10,并经菌落PCR、Eco R I和Not I双酶切分析和基因测序得到证实。将重组质粒p VAX1-ROP10转染至He La细胞并提取总RNA后,β-actin基因和ROP10基因的RT-PCR产物经0.8%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分别在613bp处和1761bp处有明亮条带,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证明了ROP10能够在体外真核细胞内表达。小鼠免疫接种后,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的Ig G抗体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有明显地升高,但空质粒对照组、PB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应的血清中均未出现明显升高。末次免疫后2周,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g 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其他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4、IL-10的水平(pg/ml),实验组分别为465.31±12.21、168.52±11.22、150.35±11.34、166.00±12.34。空质粒组分别为50.32±6.73、48.63±6.02、52.00±6.83、53.67±5.94。PBS对照组分别为47.02±4.68、42.34±5.24、47.30±5.23、50.63±5.94。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39±5.23、46.32±5.25、49.23±7.84、50.00±6.82。实验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空质粒对照组、PB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感染免疫保护实验表明,与其它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ROP10表达载体p VAX1-ROP10,并成功在He La细胞中表达,用p VAX1-ROP10重组质粒对小鼠进行免疫后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应答,为ROP10核酸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立平;官剑武;舒衡平;;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蜘蛛多肽基因的克隆和初步表达[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年04期
2 徐林,马涧泉,赵爱平,钱林法;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6年03期
3 杜秋江,马雁冰,刘红岩,陈尔佳,周丽,姬秋彦,李智华,徐维明,孙茂盛,戴长柏;人白细胞介素11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4 陈浩,翁秀芳,吴雄文,梁智辉,韩军艳,黄亚非,龚非力;人β_2m基因的克隆及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5 王宋平;钱桂生;李玉英;黄桂君;安晓静;;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的克隆与鉴定[J];西部医学;2007年06期
6 王宋平;钱桂生;李玉英;黄桂君;安晓静;;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的克隆与鉴定[J];重庆医学;2008年05期
7 Sadler WA;胡自正;;生殖科学的基础研究[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妇产科学分册;1981年01期
8 杨迪,闵永洁,施文,王启松;人α-心钠素全基因的化学合成[J];生物化学杂志;1989年04期
9 李兴德,屠重棋,彭红卫,袁淑兰,吴凤锷;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产物纯化、鉴定[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0 邢晓为,李麓芸,刘刚,卢光琇;小鼠生精相关基因SRG4的cDNA克隆及在小鼠各发育阶段的表达[J];遗传学报;2004年10期
11 吴燕峰;王鹏;唐勇;黄霖;杨睿;沈慧勇;;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T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年04期
12 王永明;胡燕;黎海芪;;小鼠整合素α_4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突变修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2期
13 张梅英;蔺美娜;杨葳;董婉维;李兆阳;王惟;郑志红;王禄增;;转染DJ-1和DJ-1~(L166P)基因的NIH3T3细胞中tau基因表达的研究[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年06期
14 李明才;柳晓金;郑晓璇;苏绍波;;小鼠白细胞介素-33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1期
15 刘红岩,马雁冰,李智华,姬秋彦,李健峰,周丽,郭仁,戴长柏;人白细胞介素-6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纯化的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6 张德礼,白晓鸿,朱关福;我国疾病防治的基因工程进展[J];科学中国人;1997年05期
17 孙春晓,于常海;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0年03期
18 冯爱娟,杨太成,刘耘;重组DNA技术的应用和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7期
19 颜廷东;宋娜玲;赵启仁;刘家慧;贺欣;褚丽萍;张春明;;人tumstatin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鉴定[J];肿瘤防治研究;2007年11期
20 钱海伦;;基因克隆在抗生素研究上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上隆;;类胡萝卜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及其基因工程[A];张上隆果树学文选[C];2006年
2 毕延震;郑新民;乔宪凤;刘西梅;周荆荣;华文君;李莉;肖红卫;张立苹;华再东;魏庆信;;一种无缝基因克隆方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安娜;徐荣艳;申晨;郭晓红;李多川;;嗜热毛壳菌热稳定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改造[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岳文;王冬梅;袁红丰;裴雪涛;;干细胞分化调控新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曾邦哲;吴超;;细胞发生的信号传导、基因表达与基因克隆[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赵高翔;张欣;李蔚;董传甫;周天鸿;;CGSIV病毒STPK基因表达鉴定和功能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7 张虎;杨吉成;盛伟华;缪竞诚;李丽娥;王金志;白艳艳;谢宇锋;;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成熟肽基因克隆及表达[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生物医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扈东青;林强;戴瑞强;赵卫国;张英华;刘赵越;刘利;;桑树光合系统Ⅱ MpsbR基因的克隆和不同部位表达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克;王琳;成军;张玲霞;段惠娟;陆荫英;杨继珍;刘妍;夏小兵;王刚;董菁;李莉;钟彦伟;洪源;陈菊梅;;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克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6[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施碧红;温建新;吴伟斌;施巧琴;吴松刚;;Bacillus subtilis FS321淀粉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敏华;成功克隆2.1万个功能基因[N];解放日报;2004年
2 张学全;克隆人类全长功能基因获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王新佳;基因:改变人类命运的新技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张汝金;发现37条人类新基因[N];解放军报;2003年
5 记者 谢军;SARS病毒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等取得最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3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申音 记者 王旗;基因不是.com[N];中国经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周立文 本报通讯员 丁学国;中国基因三个人物与一个事业[N];光明日报;2000年
8 记者 张学全;克隆人类全长功能基因获得重大进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张武 本报记者 徐兰山;打造基因“王国”[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吕媛;基因控制家蚕生男不生女[N];北京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