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修复的重要物质,EPCs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α-硫辛酸(ALA)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循环EPCs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收入院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均符合2009年中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提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高及体重。患者降糖药物均为胰岛素,口服他汀类药物保护血管内皮治疗,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压控制在140/80mm Hg左右,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应用丹参酮IIA磺酸钠、甲钴胺、前列地尔组(Con,n=20);2)硫辛酸组(ALA Group):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α-硫辛酸(ALA,n=30),治疗时间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PCs数量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CD34+/VEGFR2+)数量;3采用酶法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的变化情况。4所有数据处理均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比较两组间年龄(Age)、性别(Sex)、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TG、T-CHO、LDL-C、HDL-C、EPCs数量、SOD、GSH-PX、MDA、8-OHd G相比无差异(P0.05)。2对照组(Con)EPCs数量治疗前后相比无差异(P0.05);SOD、GSH-PX、MDA、8-OHd G治疗前后相比无差异(P0.05);TG、T-CHO、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硫辛酸组(ALA)EPCs数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PX治疗后较治疗前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8-OHd G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含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HO、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后EPCs数量硫辛酸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PX硫辛酸组较对照组活力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8-OHd G水平硫辛酸组较对照组含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HO、LDL-C、HDL-C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值的比较两组EPCs数量治疗前后差值相比,硫辛酸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PX硫辛酸组较对照组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8-OHd G水平硫辛酸组较对照组含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HO、LDL-C、HDL-C相比无差异(P0.05)。6 EPCs数量与相关参数的相关性以硫辛酸组EPCs治疗前后数量的差值作为因变量,硫辛酸组SOD、GSH-PX、MDA、8-OHd G、TG、T-CHO、LDL-C、HDL-C、FBG治疗前后的差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逐步拟合,最优回归方程为:Y=6.349+0.195X2-3.335X3,X2代表GSH-PX的差值(P=0.01),X3代表MDA的差值(P=0.041),内皮祖细胞数目与GSH-PX、MDA有相关性。结论: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ALA治疗后,EPCs数量明显增加;2 ALA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恢复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减低MDA、8-OHd G的含量;3 ALA增加EPCs的数量与氧化应激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