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溶液鼻腔灌洗对FESS术后粘膜恢复的影响
【摘要】: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是鼻窦及鼻腔粘膜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鼻塞、流粘脓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症状持续超过12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规范的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成为首选,术后常规给予术腔清洁以减少术腔粘连、囊泡和息肉形成,保持窦口开放引流,加速黏膜上皮化。鼻腔灌洗可以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恢复黏膜的自身保护功能。目前临床所用鼻腔冲洗液种类较多,尚无统一标准。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小剂量、长期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已经被欧洲鼻-鼻窦炎诊疗意见书(EPOS 2007)作为A类药物推荐。但是口服用药依从性差,患者常常在症状稍有改善就自行停药,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用阿奇霉素溶液对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进行鼻腔灌洗,以寻找促进术后粘膜恢复更有效的方法。目的:在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方法中,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已占主导地位,同时鼻腔灌洗也发挥了其应有的协同作用。此研究旨在观察阿奇霉素溶液鼻腔灌洗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粘膜恢复中的作用,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恢复鼻腔鼻窦黏膜的自身保护功能,提高鼻窦炎的治愈率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扩展治疗鼻腔疾病的新途径。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4年2月-2015年6月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术后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组18例(生理盐水灌洗组)、B组20例(阿奇霉素溶液灌洗组)、C组22例(鼻喷激素组),术后第三天开始行鼻腔灌洗治疗,治疗1个月,随访6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鼻粘液纤毛传输率(MTR)、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浓度;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记录术腔清洁时间、术腔上皮化时间,利用LundKennedy评分法、VAS评分、SNOT-20评分,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科学评价阿奇霉素溶液鼻腔灌洗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粘膜恢复的影响。结果:1各组患者灌洗前鼻粘液纤毛传输率(MT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25,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C组最优,其次是B组、A组(t=8.65,7.45,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2各组患者术后2、4、6、8、10、12周ECP浓度比较C组最优,其次是B组、A组(t=4.23、5.11、6.28、7.43、8.66、9.01,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患者术后2、4、6、8、10、12周eotaxin浓度比较C组最优,其次是B组、A组(t=3.2312、5.89、7.44、8.11、8.67、9.34,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3各组术前症状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22、1.32、2.45、2.11,P0.05)。4观察术后1个月各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例数比较C组最优,其次是B组、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X2=5.66、7.12、6.88、9.16,P0.05)。术后3个月各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例数比较C组最优,其次是B组、A组(t=7.11、6.23、6.56、8.21,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5各组患者随访6个月Lund-Kennedy评分、VAS评分、SNOT-20评分比较C组最优,其次是B组、A组(t=5.12、6.31、7.56,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阿奇霉素溶液鼻腔灌洗能促进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术后粘膜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阿奇霉素溶液抑制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浓度,增加患者鼻粘液纤毛传输率(M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