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三甲医院陪护模式执行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对医院陪护模式现状调查,掌握住院患者对陪护的认知,并反映影响患者对职业护工陪护满意、对亲情陪护选择需求的关键因素,进而对护工的职业管理及完善提出参考性建议;通过对医院所执行陪护模式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医院在不同陪护模式管理中所涉及的利与弊,为构建符合现阶段医院陪护模式的执行制度提供可行性指导策略,其也是对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方法:在查阅相关陪护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6家省级三甲医院的患者、职业护工及医务人员,重点围绕陪护认知、护工陪护满意度和亲情陪护选择原因的现实情况开展陪护相关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与医院陪护负责人、第三方陪护公司业务经理就陪护模式利弊及发展优化建议开展深度访谈。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选择职业护工陪护的住院患者中,人群特征更多分布于女性、老年人、丧偶、高收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护工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其队伍整体年龄偏大,主要分布在35至60岁,同时陪护工龄偏低,多在5年之内,其学历集中在初中及以下,且从业者多为农村户口;此外护工陪护行业在其招聘、资格审核、培训内容及时长、护工持证上岗、工作考核、分级晋升制度、陪护时长及收费等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83.8%的患者希望住院期间有人陪护,最希望获得亲情陪护的患者占比为56.3%,这充分反映出患者对陪护的强烈需求,同时在不可或缺亲情陪护的情况下,护工陪护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及优化空间;患者对护工陪护可减轻家属的陪护压力、提供精心专业护理等观点表示认可,对亲情陪护满足精神安慰的同时家属缺乏医疗知识、不利于医院科室统一管理等认知趋于赞同。陪护模式中,与亲情陪护相对应的是护工陪护,而护工陪护主要包括小组式无陪护和专职陪护,其中小组式无陪护模式的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均高于专职陪护模式,影响无陪护模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护工年龄、接受培训时长、每日陪护时长,影响专职陪护的影响因素为陪护费用、护工工龄和接受培训时长,上述相关影响因素的改善对于护工陪护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患者选择亲情陪护原因的核心要素为心理支持和对经济因素的考虑,而不同患者的选择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整合其内在优势特点,完善对陪护模式执行的现实优化。结论:1.住院患者的对于陪护的需求十分强烈,其中,对于亲情陪护的需求不容忽视,而对于护工陪护的需求程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既不能过度强调护工陪护模式对患者生活护理的益处,也不能一味注重亲情陪护模式对住院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应归纳整合陪护模式间的共性及优势特质,基于目前国情等现实因素,探索出最适合的陪护模式可行性执行方案,形成小组式为模式根基、亲情人文为重要补充、专职陪护满足个性需求的模式共存状态。2.医院在注重满足住院患者情感需要的同时,也需制定与亲情陪护现状相适应的监管机制与政策,在保证病区良好医疗环境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优化亲情陪护及探视平台。3.在职业护工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影响护工陪护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主要为专业培训、陪护费用及时长、护工年龄及工龄,医院应在第三方陪护公司的协助支持下,加大护工培训培养力度,科学统筹科室陪护管理。此外针对公众对护工陪护认知较落后、有偏差等现状,医院有义务提高护工职业声望,引领陪护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