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和Smad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其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mad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这一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TGF-β1和Smad7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方法:
选取前列腺癌(PCa)标本50例和前列腺增生(BPH)标本25例,均为存档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TGF-β1和Smad7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比较前列腺癌组织与前列腺增生组织之间差别的意义,并分析前列腺癌组织TGF-β1和Smad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学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全部统计数据均经统计软件SPSS13.0检验。
结果:
1. TGF-β1的表达:(1)在50例前列腺癌中,阳性表达35例,阳性率为70.00%。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相比(25例中阳性表达6例,阳性率24.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TGF-β1在前列腺癌组中阳性表达率为70.00%,在肿瘤不同临床病理分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无骨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59.38%(19/32),有骨转移者为88.89%( 16/18),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Smad7的表达:(l)在50例前列腺癌中,阳性表达32例,阳性率为64.00%。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相比(25例中阳性表达8例,阳性率32.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Smad7在前列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00%,在肿瘤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骨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56.25%(18/32) ,有骨转移者为77.78%(14/18) ,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TGF-β1阳性表达与Smad7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 TGF-β1与Smad7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27,P0.05),Smad7的阳性表达随TGF-β1增加而增加。
结论:
1. TGF-β1和Smad7在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之间的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TGF-β1和Smad7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
2. TGF-β1阳性表达在前列腺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及有无骨转移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TGF-β1可促进前列腺癌的发展和侵袭转移及恶性进程,TGF-β1检测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程和病期的预测,并可为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诊断提供参考。
3. Smad7阳性表达在前列腺癌的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Smad7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展,其高表达是前列腺癌的恶性表型,但尚不能说对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参考意义。
4. TGF-β1与Smad7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Smad7随TGF-β1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Smad7可能通过阻断TGF-β1信号通路抑制TGF-β1作用,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作为前列腺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
|
|
|
1 |
何文喜,牛忠英,赵守亮,高杰,李萍;Smad7在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内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中的作用[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2期 |
2 |
周定标,余翼飞;前列腺癌的新特异检验[J];山东医药;1979年02期 |
3 |
久住治量
,应国华;肾脏与DIC[J];日本医学介绍;1986年07期 |
4 |
郑桐立;;前列腺摘除后再发前列腺癌1例[J];海军医学杂志;1988年04期 |
5 |
Carisson P;刘德齐;;前列腺癌早期检查的成本-效益分析[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2年01期 |
6 |
张嵩,卢宗孟;高剂量放射治疗前列腺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3年01期 |
7 |
王一峰,湛道明,秦昌扬,李泗耀,谢文练;前列腺癌63例临床回顾[J];广东医学;1993年06期 |
8 |
孙健;;在前列腺癌分级中经直肠超声探查与磁共振成像对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993年03期 |
9 |
陆胜康;前列腺癌12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4年07期 |
10 |
曾小菊;前列腺癌治验[J];湖南中医杂志;1996年03期 |
11 |
王凤乔,陆胜康;前列腺癌12例诊治体会[J];交通医学;1996年01期 |
12 |
常敏毅;中老年人饮食养生热线问答(六)——前列腺癌及其饮食疗法[J];中国食品;1996年10期 |
13 |
马乃绪,孔祥田,邹万忠;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
14 |
黄翔,潘慈康,王懋和,符本琪;PAP、PSA与前列腺癌的诊断[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1997年01期 |
15 |
白培明,朱积川,王晓峰,侯树坤,沈丹华,阚秀;DNA图像分析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
16 |
仇成轩;人类前列腺癌PRLTS基因的变化[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8年01期 |
17 |
;利阿唑治疗恶性前列腺癌的可行性[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年03期 |
18 |
周孟波,张淑芳;维生素E可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年02期 |
19 |
陈明,周志耀,陈承志,郑世广,徐宪章,周燕宁;PSA定性定量检测在前列腺癌筛选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
20 |
顾方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J];新医学;200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