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表征和定量
【摘要】: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全球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1]),也是40岁以上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残疾原因,对国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导致这一事件的首要原因是动脉血管斑块的形成~([2-4])。近年来,多排螺旋CT对颈动脉斑块的应用趋于成熟,可多角度、多方面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析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HR-MRI是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金标准”。MRI不仅可以预测中风、预示心脏预后,还可以对斑块的边界、大小以及性质进行清晰的显示和测量。此外,随着CT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将其用于颈动脉斑块的成像及分析的研究也逐渐增多。Sun等~([5])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多排螺旋CT可对斑块成分进行准确分析。因此可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及多排螺旋CT等影像学方法对颈动脉斑块成分进行表征和定量。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MDCT)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表征和定量,并研究与讨论其在斑块易损性判定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10至2020.12在我院行MDCT和MRI检查并确诊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56例。以MRI为“金标准”对56例患者的斑块性质(斑块内出血、脂质核、纤维组织)进行诊断评估,并对相应CT图像斑块成分CT值及面积进行测量,同时分析斑块易损性与临床继发性病变之间的关系;对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进行采集,通过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颈动脉斑块成分CT值及MDCT、MRI两种检查方法相关性:由ANOVA方差分析得出,斑块内出血、脂质核、纤维组织CT值分别为(20.84±11.12)、(43.92±13.84)、(82.32±18.66)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DCT测量的斑块内出血、脂质核、纤维组织的面积及总斑块的面积与MRI相关性良好(R~2=0.917、R~2=0.949、R~2=0.923、R~2=0.932);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临床脑血管事件发生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1)。2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基线资料分析得出,年龄、TC、TG、LDL-C、HDL-C、HCY与斑块易损性存在相关性,其差异性显著(P0.01);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是颈动脉易破裂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差异性在统计学有意义(P=0.047)。结论:1 CT可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并且可作为HR-MRI技术的补充。2 HCY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