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研究
【摘要】:“心理一致感”是以色列心理学家Antonovsky1979年首次提出有益健康模型(Salutogenic Mode)理论的核心概念,又称为“心理统合感”或者“心理凝聚感”,指的是个体内部稳定的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的一种心理倾向,具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拥有一种深入、持久并具有动力性的自信心。Antonovsky提出的理论和核心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国内包蕾萍等翻译的由Antonovsky所编制的29项心理一致感量表的Soc-13中译版施测,探讨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现状,家庭功能、社交回避和苦恼与心理一致感的相互影响,构建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社交回避和苦恼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
1.大学生家庭功能趋于健康状态,心理一致感与社交回避和苦恼处于中等水平。
2.学校类型对家庭功能总分、沟通、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维度的主效应显著,本科生在以上几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专科生的得分。学校类型和年级在沟通、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和家庭功能总分上交互作用显著,大一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的得分,专科生中大一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大二。
3.大学生心理一致感总分和可理解感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并且在这两项中大一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二到大四在这两项的得分依次递增。
4.学校类型和独生子女在可控性维度和心理一致感总分的交互作用显著。专科生中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中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年级和学校类型对心理一致感总分和意义感的交互作用显著,专科生中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的得分。
5.大学生社交回避和苦恼中回避维度上学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本科学生在回避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学生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学校类型和年级对社交回避和苦恼的总分及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大一的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的得分。
6.心理一致感与家庭功能、社交回避和苦恼两两显著负相关。
7.心理一致感在家庭功能、社交回避和苦恼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