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泥河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的地理环境研究
【摘要】:泥河湾盆地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分布区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连贯,文化类型和内涵丰富,在史前人类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泥河湾盆地的人类考古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而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较少,尤其是利用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环境方面极为薄弱。本文在河北省“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环境及地质背景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在先后4次野外实地考察、各遗址点及特征地貌点地理坐标和海拔高程等各类特征数据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利用GIS技术方法从宏观角度对泥河湾盆地新石器时代各时期遗址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从泥河湾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和遗址分布的地貌位置来看,早期遗址数量较少,且都分布在阳原地区桑干河两岸的第二级阶地上,分布区域狭窄,地貌类型单一;中期遗址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多,而晚期遗址数量达到了新石器时代顶峰,分布范围也由早期的阳原地区逐步扩大到蔚县地区,至晚期几乎遍及整个研究区。中、晚期遗址所处的地貌部位除河流阶地外,更多的是在湖积台地、冲积-洪积平原以及山前洪积扇上,地貌类型多样。标志着劳动人群的地域分工越来越明显,即生活在近河流地势平坦区域的人群以农业生产为主,而生活于山前洪积扇区的人群以采集和狩猎为主。(2)从遗址分布的海拔高度来看,与旧石器晚期相比,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平均海拔高度显著降低。到新石器中、晚期,部分生活在阳原地区的人群迁移到桑干河一级河流阶地上,生存区域“下移”;另有部分人群通过壶流河地堑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壶流河沿岸冲积-洪积平原区和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前洪积扇一带,但海拔较低的遗址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比例。这一方面与河流冲淤作用等地貌过程有关,同时也说明有更多的人口在临近河流的平原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3)研究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以上的遗址分布在地形坡度小于7o的平缓坡地上,坡向朝阳或朝向河流;比照现今的土地类型,遗址分布区多为耕地、草地和城镇区,而且有75%的遗址距离河流在3 km以内。表明这一时期人类对生活区或农耕区的选择已充分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地势平缓则水土保持好,利于农业生产和居住;近水源和地势朝阳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和光照条件的需求;遗址地势朝向河流,方便利用地形条件扩大视野,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现猎物和躲避猛兽侵害,还可以防范水患及人群的侵袭。(4)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CV)计算结果揭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晚期,遗址分布具有从“随机分布”逐渐向“集群分布”过渡的特征,为聚落的出现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从遗址点不同尺度的缓冲区叠置范围来看,在盆地的阳原和蔚县两个地区,农耕人群的区内交流往来较多,而区间交流往来相对较少或交往困难;但狩猎人群之间可能有相对较多的往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从新石器早期到中、晚期,这种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强化的交流往来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仍需要以遗址时空分布的地理环境、遗址年代、遗址所揭示的文化发展序列特征等方面为基础,深入探索新石器时代泥河湾盆地阳原和蔚县两地区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对于研究泥河湾地区古代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