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基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探索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而提升文化向心力、感召力、协同力、影响力和聚合力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对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系统研究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基础上界定了双方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内在源泉。梳理我国文化认同和软实力建设历程,总结了我国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与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有待提升之处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缺乏协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分析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法: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本论文(除引言外)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理论研究进行探析。通过对文化认同及功能的解析,明确文化认同的作用,即文化认同可形成个体身份识别、可建立凝聚的社会群体、能够实现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通过对软实力理论历史脉络的梳理,明确软实力理论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梳理,挖掘文化软实力内涵;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梳理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二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进行梳理,阐述我国文化认同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此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历程和建设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阶段,党和政府逐步在理论上较好的解决了方向性和时代性协调的问题,在实践上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全方位的理论拓展。综上,这一部分主要论证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呈现的文化认同观关系密切。三是探析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肯定了我国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交流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阐明十九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发现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道德基础有待增强、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并针对每一层面逐步展开讨论具体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四是分别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四个文化软实力强国的有效做法。主要从文化产业即文化认同利益根基,核心价值观即文化认同思想防线,传播手段和方式即文化认同传播渠道等三方面探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做法。深入挖掘各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即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英国的“创新、冒险、崇尚自由、尊重民主”、日本的“重义、重秩序、知礼、爱国、民主”、和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四国各自社会核心价值观理念,全方位探索其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发现国外在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具有创新前沿的做法,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五是在系统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与问题,以及梳理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效做法之上,提出在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途径,即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针对文化认同的核心意识、文化认同的道德基础、文化认同的利益根基、文化认同的传播手段和文化认同的凝聚等层面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做法,以期能够对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