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诗歌转型研究
【摘要】:诗歌转型问题,是诗史分期研究的重要问题。南宋中期1189-1208年之间,诗人群体与诗歌创作出现多方面的分化与发展,是南宋诗歌创作重要的转型时期。本文对转型的群体、时间、内容及原因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全文四章。第一章确定转型存在,设定转型研究的时间范围和转型期的诗人主体。首先梳理南宋中期有关分期和转型的相关论说,提炼出关于转型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并确定南宋诗歌转型的具体时间区间为淳熙十六年(1189)到嘉定元年(1208)之间。之后筛选了南宋中期时间段内活跃的诗人,选取其中创作量较多的诗人作为研究主体。然后将选出的诗人生平与经历进行大致分类,并按身份的不同将其分为精英诗人与中小诗人,研究精英诗人与中小诗人在人生经历上的区别。最后探究两个阵营诗人的年龄变化,发现这个时期“精英诗人”年龄普遍高于“中小诗人”,且在转型期的时间跨度内死亡人数非常高,远超过中小诗人。诗人能够活跃创作以及与诗坛上其它诗人交流并持续产生影响力的时间段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可以发现,精英诗人代表着南宋中期以前的一代诗人,而中小诗人代表中期以后的一代,两个诗人阵营之间存在代际更迭,南宋中期确实是南宋诗歌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第二章探究南宋中期的政治状况影响诗歌题材主题的原因,以及题材主题转型的具体内容。在南宋中期,庆元党争等政治变革造成精英群体的流失,政局动荡抑制了精英诗人的表达欲望,科举制度流弊严重,抑制了平民的晋升阶梯,促成平民诗人群体的壮大。从集体意识来看,诗人们有不同的取材视角,精英诗人关注国家大事而中小诗人在意自身生活,精英诗人关心万民千家而中小诗人以个人处境折射群体。从个体意识观察,诗人们有不同的节令感悟,精英诗人善于纪念节令变化中的大规模活动,中小诗人则更多记录节令更迭时的亲友联系。诗人们有不同的生存状态,精英诗人记录老病的辛酸体验,中小诗人记录漂泊的孤独感受。南宋中期的诗歌题材发生着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主导下的多重转变。第三章挖掘精英诗人到中小诗人的诗学流派变化,挖掘其诗学观念和诗艺特征的变化。首先从艺术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精英诗人与江西诗学的关系,精英诗人与江西诗派联系紧密,而江西诗派的弊病在南宋中期已然积重难返,只有寥寥几位顶尖诗人突破了其中桎梏。再看中小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可以发现,中小诗人的身份、经历、写诗的态度、以及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并未遵循江西诗派的传统,反与晚唐贾岛姚合等人的诗风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后通过对于精英诗人诗歌与中小诗人诗歌整体作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两类诗人的诗体形式倾向、意象中选择倾向也并不相同。南宋中期诗歌在创作层面,发生了理念与手法的多重转变。第四章分析城市文化发展以及南宋中期审美思潮的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民间出版业的技术进步降低了诗歌的传播成本,也为市民审美的形成提供了温床。在市民阶层审美风向的影响下,南宋中期的诗歌内容从追求雅致转变为追求浅俗,诗格也由追求雅健到被斥为“卑俗”。此外,中小诗人中远超前人的尚趣审美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南宋中期诗歌审美发生着由精英审美到市民审美的多重转变。总之,南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政治、诗学思想、城市文化等外在环境变迁影响下,实现了诗人从精英诗人向中小诗人的过渡,1189-1208年之间,诗人们经历了题材、创作、审美等多个领域的转变,完成了由传统宋调中少数精英主导的价值标准,向下层市民文人主导的创作标准转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