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GIS技术的青岛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摘要】:
长期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体系,将区域按照自然特点、环境现状、社会发展需要和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要求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划的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为科学合理、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生态功能区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遥感技术以其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宏观综合的特点,能便捷地完成常规方法很难实现的大、中尺度的生态调查研究和进行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信息的对比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极为有效的计算机工具,则在收集、存储、提取、转换、显示和分析这些容量庞大的空间数据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鉴于国内尚没有人较为系统的提出“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的生态功能区划”,本论文以青岛为例,完成基于RS和GIS的青岛市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路线的分析和应用,并提出一套更适合于生态功能区划的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本论文有以下几点创新:
1.遥感数据在生态环境调查应用研究中的选用。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取不同尺度、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波段组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源。
2.建立服务于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景观生态单元分类系统。本论文采用新的分类,充分体现区域中不同景观类型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及强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的青岛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弱、受人类干扰的强度或其自身对干扰的敏感程度、退化的程度等因素。
3.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多种模型与方法综合分析,实现生
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各指标因子的数据收集和信息提取,形成定量反映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形状的研究成果:并对土地覆盖、植被覆盖、水
土流失等主要因子进行了遥感分析和GIS空间分析。
4.采取一种较新的方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弱和
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的不同,采取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的方法,按生态
保护重要性的大小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