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i-O、Ti-O和Mg-Ti-O体系化合物的微波合成以及LiTi_2O_4超导电性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非铜类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及其超导电性的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研究钛氧化物的超导电性,我们首次利用微波合成成功制备了三个体系的九种钛的氧化物,这种合成方法具有快速、经济、节能、不污染等特点。而以前主要运用的是传统的固态合成方法,则需要很长的加热时间和特殊的合成手段,如在动态真空下把样品封在石英管里加热。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其它文献进行过报道。
九种氧化物包括Li-Ti-O体系五种结构的四种氧化物(Spinel和Ramsdellite结构的LiTi_2O_4、LiTiO_2、Li_2Ti_3O_7、Li_2TiO_3),Ti-O体系的三种低价氧化物(Ti_2O_3、Ti_3O_5、Ti_4O_7)以及Mg-Ti-O体系的两种氧化物(MgTi_2O_4、Mg_(10.42)Ti_(1.58)O_4)。合成样品的结构特性、形貌、电阻以及磁化率分别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四引线法电阻测量、SQUID磁强计等进行测定,并研究了这些氧化物的电学和磁学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大量的实验,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成功合成了两种结构的LiTi_2O_4。所得的样品经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电阻率和磁性的测量,结果显示低温的Spinel相是超导体,高温相Ramsdellite相是半导体。虽然现在关于Spinel相LiTi_2O_4的超导电性产生的原因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通过比较LiTi_2O_4的两种结构,认为结构上几何阻挫的存在对超导电性的产生起重要作用。
2.利用微波加热的成功的得到了Ti_2O_3、Ti_3O_5和Ti_4O_7。其中实验中所合成的单相的Ti_2O_3样品的成本比市场价格低近10倍。我们对这三种氧化物的结构和电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Ti_2O_3为半导体性质。Ti_3O_5在T≈150K之前一直保持一个近乎恒定的电阻值,在140K以后电阻突然上升。而Ti_4O_7在T≈150K时出现近似的金属—绝缘体相变,这与其它文献的报道相一致。
3.利用微波合成的方法成功的得到了Spinel结构的Mg_(l+y)Ti_(2-y)O_4(y=0、0.41、)。
在合成MgTi_2O_4的过程中,通过增加20%镁粉的量消除Mg元素的丢失。
|
|
|
|
1 |
夏庆林;易健宏;黄加伍;叶途明;彭元东;李丽娅;;微波合成的超导体MgCNi_3及其超导电性[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4期 |
2 |
范景新,苏罡,段林海,张晓彤,宋丽娟,孙兆林;微波在沸石分子筛研究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05年11期 |
3 |
顾君吉;周栓虎;倪建华;栾灿文;聂圣哲;;超导电性的定量结构—性能关联(OSPC)和预计——ⅤⅢ氯化钠结构化合物超导电性的QSPC[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4 |
嵇正平,刘承美;微波合成西佛碱络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5 |
于永丽,翟秀静,储刚,王乃芝;微波合成LiCoO_2及其反应机理[J];硅酸盐学报;2005年03期 |
6 |
吴省;蒋淇忠;马紫峰;上官文峰;;利用微波法合成二氧化钛纳米管[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2期 |
7 |
冯臻;;微波合成锂皂石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应用[J];无机盐工业;2006年11期 |
8 |
蔡蕍;陶建伟;丁蕙;卢立泓;王顺风;张婷;江美;;苯甲酸甲酯微波合成研究[J];化学世界;2006年12期 |
9 |
刘徐;刘汉文;唐子龙;龙芳;;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微波合成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7年01期 |
10 |
阮秀琴;刘飞;尤启冬;;5-取代色胺盐酸盐的微波合成[J];化学试剂;2007年08期 |
11 |
张培;强胜;黄林;黄月芳;杨春龙;;6位取代的2-甲基-3-乙氧羰基-4-喹啉酮的微波合成及晶体结构[J];化学通报;2008年04期 |
12 |
王良成;唐静;魏太保;张有明;;2-(3-芳氧甲基-4-苯基-1,2,4-三唑-5-硫基)乙酸的微波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08年02期 |
13 |
周静;王晖;;微波法制备咪唑类离子液体[J];应用化工;2009年01期 |
14 |
赵忠贤,金铎,倪泳明,马明荣,车广灿,周新铭;超高速淬火Ag-Ge合金的超导电性研究[J];物理;1981年10期 |
15 |
罗维昂,章壮健,黄鹰,蔡一鸣,马礼敦,钱永嘉,孙云龙,陈烈敏,周炳,刘秀,罗健,华中一;钇钡铜氧涂层的超导性[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16 |
史凡;周寿增;史振华;李佛标;;零电阻温度85.3K的Bi系氧化物超导体[J];金属学报;1988年04期 |
17 |
臧竞存,卢永红,吴洪彬,魏广环;掺K~+或Sb~(3+)对Bi_2Sr_2Ca_2Cu_3O_(10)的超导电性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18 |
彭虎;李俊;;微波高温加热技术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0期 |
19 |
陈战国;赵海霞;杨宝林;周桃玲;;2-甲基-4′-氯-7-(2-(1-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的合成[J];化学世界;2007年08期 |
20 |
黎彧;黄伟乾;陶文成;杨金兰;谭伟俊;梁丹;陈靖文;;微波辅助合成肉桂酸异丙酯的新工艺[J];精细石油化工;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