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铅系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铁电材料由于具有铁电性、压电性、热释电特性、线性电光效应、非线性光学效应等特性,因而它们在现代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PbTiO_3系薄膜作为一种具有四方钙钛矿型结构的铁电材料,具有居里温度高、轴向比率大、相对介电常数小、压电各向异性大、热释电常数大、稳定性好、性能参数易调整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铁电薄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钛酸铅系薄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颗粒的纳米化、薄膜要求一定厚度、具有一定取向、表面形貌要平整无孔洞、具有一定的微观结构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各过程中优化合成条件,改善薄膜性质。
目前,制备钛酸铅系薄膜的方法很多,传统上制备薄膜采用的较多的是真空蒸发法、溅射法和气相生长法等,但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溶胶-凝胶法较其它方法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因此我们选择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铅系薄膜。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稳定溶胶的制备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铅系薄膜,由于需要一定厚度,溶胶的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考察了溶剂、铅过量、催化剂、螯合剂、表面活性剂等条件对溶胶稳定性、微观结构及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FT-IR、TGA-DTA、XRD、AFM、SEM等表征手段,找到了合成稳定溶胶及具有优良表面形貌的最佳条件:乙二醇甲醚为溶剂,铅过量10%,冰醋酸为催化剂,乙酰丙酮为螯合剂,甲酰胺为表面活性剂,其摩尔比为Pb:HAc:HAcAc:CHONH_2=1.1:10:1:0.2。
2.钛酸铅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采用甩膜技术利用自制甩膜机进行甩膜,通过FT-IR、TGA-DTA、XRD、AFM、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甩膜时间、退火温度、退火时间等条件对薄膜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得出最佳条件为甩膜30s,热处理200℃10min、400
|
|
|
|
1 |
马风领,邹颂扬,张沛霖,钟维烈,陈代荣,樊悦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铅微粉[J];压电与声光;1990年04期 |
2 |
李坤,陈王丽华,蔡忠龙;不锈钢衬底上锆钛酸铅膜的制备[J];功能材料;2001年03期 |
3 |
王卫民,王贵方,张有娟;电子陶瓷用钛酸铅制备新方法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4 |
顾晋云;传感器用钛酸铅系压电陶瓷[J];安徽科技;1996年03期 |
5 |
李永祥,吴冲若,孙平;钛酸铅超微粒子的铁电相变研究[J];功能材料;1995年06期 |
6 |
蒋正静,戴洁,卞国庆;钛酸铅的水热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2年10期 |
7 |
张素芳,翟学良;钛酸铅系电子陶瓷及粉体的制备方法[J];无机盐工业;2003年03期 |
8 |
诸爱珍;添加剂对锆钛酸铅二元系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年01期 |
9 |
陈种菊,杨昆山,普勇,王燕;超细粉Pb_(0.75)Ca_(0.25)[(Ni_(1/3)Nb_(2/3))_(0.08)Ti_(0.912)Mn_(0.008)]O_3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1996年02期 |
10 |
熊荣,程虎民,马季铭,陈守六,庄泳谬,张沛霖,钟维烈;稀土改性钛酸铅微粉的水热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10期 |
11 |
胡嗣强,黎少华;水热合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Ⅱ.钛酸铅电子陶瓷晶体粉末的制备[J];过程工程学报;1994年02期 |
12 |
王天元,余大书,杨炼,洪广言;有机醇法制备纳米级钛酸铅晶体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S1期 |
13 |
李永祥,刘泽,吴冲若;SAG 法合成钛酸铅纳米晶粒的工艺和结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4 |
韩亚楠;翟学良;吴江;申玉双;;掺锶对钛酸铅薄膜结晶性能的影响[J];无机盐工业;2009年08期 |
15 |
;聚芳砜薄膜及其粘合剂的初步试制[J];绝缘材料;1972年04期 |
16 |
丁邦杰;;聚酯是窗薄膜的良好基材[J];砖瓦世界;1990年01期 |
17 |
王克智,王先进,李文川;真空镀铝膜生长过程的分形几何模型的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2年04期 |
18 |
陆昌伟,奚同庚,杨雪华,陈云仙,徐一斌,董显林,段炼;PZT(Nb)和PSZT系统铁电陶瓷材料相变的热物性学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3年06期 |
19 |
赵秀萍;软包装材料的特性印刷适性处理(续)[J];印刷杂志;1996年04期 |
20 |
方振逵;等离子体聚合及其对聚烯烃表面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