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星的元素丰度及中子俘获核合成参数化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参数化模型研究s-过程与r-过程元素均超丰的贫金属星(s+r星)的观测丰度。考虑到不同核合成过程对元素丰度的贡献不同,我们提出了分量系数的概念。计算结果表明,产生s-过程元素的原AGB星的重叠因子取值范围是0.1—0.81。考虑核心质量与重叠因子的关系及初终质量关系,大范围重叠因子取值可用大范围低金属丰度AGB星的初始质量解释。对于初始质量大于3—4 M_☉的贫金属AGB星,其简并核可以到达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而形成1.5型超新星,这可解释重叠因子范围为r~0.1-0.2的s+r星的丰度分布。由于低金属AGB星的核心质量较大,AGB星初始质量小于3—4M_☉的双星系统也可能形成AIC,这可解释重叠因子范围为r~0.3-0.8的s+r星的丰度分布。对于AGB星初始质量小于3M_☉且初始轨道距离较远的双星系统,白矮星不能从受污染的星上吸积充足的物质,因此不能形成AIC,其伴星只受到AGB前身星的污染,从而形成s-过程元素超丰的星(s-星)。本文计算得到,12颗s+r星对应的中子辐照量取值范围是0.45—0.88mb~(-1)。铅星([Pb/Ba]≥1.0)可能来自低质量(M3.0M_☉)AGB星的污染。s-过程分量系数C、与r-过程分量系数C_r之间强相关意味着随着从AGB星吸积的s-过程物质的增加,观测星吸积的r-过程物质也增加。这种相关性是对s+r星的AIC或1.5型超新星形成机制的有利支持。
|
|
|
|
1 |
刘门全,孙庆强,罗志全;电荷屏蔽对超新星前身星阶段电子俘获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 |
张彩霞;;研究钡星重元素丰度的一种模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3 |
刘永新,张波,彭秋和;低质量AGB星核合成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96年11期 |
4 |
张波,常瑞香,彭秋和;AGB星核合成理论的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1996年04期 |
5 |
罗志全,杨树政,陶才德;电荷屏蔽与超新星前身星阶段fp壳层核的电子俘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6 |
刘永利;崔文元;张伟娟;翟利学;;太阳系的中子辐照量分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7 |
王新舸,张波,彭秋和;低质量AGB星重元素的核合成[J];天文学报;1996年03期 |
8 |
牛萍;张波;;利用对流参数化模型对8颗s+r星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9 |
牛萍;崔冬暖;张波;;s+r星单辐照模型与对流模型参数的对比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0 |
马文娟;单勇;;极贫金属星元素核合成产量:Sr、Y[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
11 |
彭秋和;超新星在星际~(26)Al问题中的作用:星际~(26)Al的天体源泉问题之三[J];天文学进展;1995年04期 |
12 |
罗志全,彭秋和;电荷屏蔽与超新星前身星阶段电子俘获[J];天文学报;2001年03期 |
13 |
刘俊红;范虹;东艳晖;;外赋AGB星s-元素丰度与金属丰度的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4 |
彭秋和;新星在星际~(26)Al问题中的作用:星际~(26)Al的天体源泉问题之二[J];天文学进展;1995年04期 |
15 |
王博;;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及其相关天体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1期 |
16 |
刘永新,张波,彭秋和;小质量AGB星热脉冲阶段氟的核合成[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6年01期 |
17 |
李宗伟,李卫东;超新星光谱研究的进展:观测(英文)[J];天文学进展;1996年01期 |
18 |
;第谷与超新星[J];科学大众(小学版);2006年12期 |
19 |
席澤宗;;我國歷史上的新星紀錄與射電源的關係[J];科学通报;1955年01期 |
20 |
王晓峰,李宗伟,陈黎;Ia超新星与哈勃常数(英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