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刘丽  
【摘要】: 中国画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程式化和自我内心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对景写生是对一种相对成熟的笔墨语言的实景训练。它传达着画家内心深处的信息和表现景物时的真切感情,它联系着“真景”与“真境”。 本文从写生与造境的承上启下的关系中,通过分析画面的结构语言,分析出写生在笔墨技法上的实践性与开拓性,使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山水发展史上写生在推动中国画发展的巨大力量。论文分成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把对景写生重新阐释解读,全面观察,大胆取舍,在景的选取与表现上加以阐述,将自然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变自然美为艺术美。 第二部分:对景写生的传承与现代形态的多样性。用形象表达写生者的意图,并利用“外象”调动“内象”,以特定的形象体现写生,以无程式法的目光来看待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消化“常法”至“新法”。 第三部分:“形外之画,韵外之致,象外之境”的绘画美境界分析,在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思维与创作表现特征的过程中,受到书法和诗的直接影响,以及儒释道的文化哲学内涵影响。 第四部分:对景写生的至意境的升华,意境通过绘画的形式语言,将形与神相结合,通过画面中笔墨之形韵,而综合的营造出画面气氛。抓自然的“真”,写其“意”,造其“境”,创其“新”。 第五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产生中西不同的写生观和意境观。写生中景的原生态表现,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打破固有的模式一些绘画模式,重新锤炼绘画语言。以主题构思的意境为中心,创造“实”(感性具体形象)的“虚”化(类型把握);“象”(造型程式手法)的“意”化(审美情感化)。 对景写生与造境是写生与写意的高度统一与融合贯通的过程,更是国画创新的一个根本前提,这是一个回溯式的疏理过程,也是传统与发展的理想境界的体现,它在绘画的线条上锤炼着笔墨语言,在画面上赋予尚意的求象外之境,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精神向往中互补性地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文斌;;谈谈水墨山水写生中的观察和体验[J];当代艺术;2006年01期
2 解安宁;;诗化山水 寄意田园——康斯泰勃尔与柯罗笔下的自然之美[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年04期
3 陈少立;;面向自然 对景写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3期
4 路燕斌;;目识心记与对景写生在山水画中的画技作用确认[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吕彤;郑文宏;;渐江笔下的山水和柯罗风景画的幽静之美[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丽;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孟德乡;现代水墨画对景写生过程中的意象表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