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行政人格及其塑造

郭冬梅  
【摘要】: 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手中掌握着由公民让渡而来的公共权力,从事着公共行政管理,其人格发展状况,不仅反映着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且影响着政府公共职能的发展和公共权力的运用,从而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和人格发展。但从历史演进来看,行政人格的发展始终被置于行政组织和行政效率的阴影之下。无论是前现代社会被遮蔽的行政人格,还是现代官僚制中被工具化的行政人格,都是行政人格的一种异化和分裂,这种状态的形成是长期无视行政人员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结果。而对行政人格的研究,也多是从行政效率提高和行政功能发挥的角度,将行政人格的发展更多地囿于工具价值之上。人格是主体的自我呈现,对主体的忽视,必然导致研究的偏颇和行政人格发展的片面。 本文从对行政人员的人性关怀出发,立足于行政人员的主体需要和发展,将行政人格的塑造视为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高度统一,在历史反思和现实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独立行政人格的价值指向,并探索了独立行政人格塑造的现实途径。 在研究上,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伦理学、社会学、行政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力求提高研究的完整性、综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如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行政人格的历史发展形态,分析了行政人格的发展现状,从而明确了目前我国行政人格发展的态势和未来走向;采用了系统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我国行政人格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行政个体、行政组织、行政制度、行政文化方面探析行政人格生成和影响的因素,为行政人格的塑造提供理论上的支撑;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行政人格的生成因素上注重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在现状的实然分析及建设途径上注重实证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的行政改革和服务型政府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为行政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理想行政人格的塑造提供实践路径上的参考。 对行政人员存在方式和社会规定性的分析是进行行政人格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从人的存在方式上看,人的存在表现为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体存在和道德存在的统一。其中,社会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一个社会职业群体,行政人员的存在方式也呈现出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体存在和道德存在的统一。行政人员职业群体的特殊性是由社会存在方式决定的,行政管理职业构成了行政人员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使他们产生了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思想、情感,从而造成了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差异。由此,职业群体存在成为行政人员存在的主要方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行政人员作为职业群体存在,是建立在公共领域独立化、行政管理专门化、行政权力公共化和行政人员职业化的历史前提之上的。行政人员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有着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即职业信仰的公共性、职业追求的服务性、职业活动的权威性和职业行为的道德性。这些特殊社会规定性使得行政人员具有大致相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而行政人格就是行政人员对社会规定性的内化的整体呈现。 行政人格研究的进一步展开,需要建立在对行政人格内涵、结构、特征和功能的分析和阐释之上。从其内涵来看,作为行政人员存在方式的整体呈现,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群体人格”、“角色人格”与“个体人格”的完整统一。行政人格作为群体之格,是行政人员之社会属性的显现,作为角色人格体现了行政人格的公共性,作为个体人格则彰显了行政人员的个性发展。从特征上看,行政人格具有公共性、服务性、责任性、道德性和独立性。从结构上看,行政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了心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结构和道德结构四个体系,每个体系又包括多个层次的结构部分。从功能上看,行政人格通过动机整合、自我调控、行为激励而对内具有自我塑造功能;通过价值引导、主体能动性发挥、权威认同和体系维护等而对行政体系具有建设功能;通过榜样示范、社会导向而对整个社会具有引领功能。 在行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影响因素是多样的,既有行政人的主体因素,又有行政组织、行政制度和行政文化的外部因素,同时还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因素。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从中选取了最具影响力的行政人员自我、行政组织、行政制度和行政文化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在行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行政人员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是行政人格形成的前提、动力和基础。其次,行政组织为行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行政人员进入行政组织以后,行政组织分工影响其能力的发展,行政组织平衡影响行政人员需要的满足,行政组织目标影响行政人员自我确定。再次,行政制度为行政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外部规约。它赋予行政人员以角色人格,规范了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为行政人格塑造提供价值导向和稳定的预期。第四,行政文化为行政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软环境”。行政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比一般的社会文化有着更强的导向性、凝聚性和塑造性,通过影响行政人员的自我发展、行政人格的心理基础和行政行为模式而最终影响行政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对行政人格发展史考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清行政人格发展的历史轨迹,为行政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寻找历史依据。从历史发展来看,行政人格在前现代社会是一种自我被遮蔽状态;现代社会,由于理性崇拜和现代官僚体制的建立,行政人格又异化成为一种“工具型”人格;后现代社会服务型政府中建立的则是一种独立型行政人格。在对行政人格的当代省思中,从我国的社会形态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中寻找行政人格的当代定位,认为行政人格正处于由依附行政人格向独立行政人格的转变过程中。从行政人格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权威型、依附型、虚假型、贪腐型、厚黑型、冷漠型和无为型等病态人格。这种病态现状的形成是在行政人员自我、行政组织、行政制度和行政文化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独立行政人格的塑造是本文研究的最终价值指向。在独立行政人格的塑造中,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批判吸收了我国古代德政文化的有益成分,并借鉴了西方国家公务员职业精神培育的经验,从而使独立行政人格的塑造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之上。在独立行政人格的旨向上,本文认为独立行政人格必须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行政意志、自主的行为能力、充分的个性发展、公共的价值追求和服务的职业精神。为塑造出具有这样特质的独立行政人格,一方面要发挥行政人员的主体功能,依靠行政人员的自我调适与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依靠行政组织的科学管理、行政制度的支撑和行政文化的创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康之;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2 杨凯;李会义;;试论我国行政文化的重构[J];才智;2011年13期
3 秦鹏川;;和谐行政文化与行政人格塑造关系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贺青;以行政文化发展推动行政改革深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周梅娟;唐文锋;;转型期我国行政信念弱化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张一兰;;行政文化与机关文化区别辨析[J];大视野;2008年07期
7 田巍;张波;;服务型行政文化:服务型政府的灵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李善岳;行政文化──行政管理之魂[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年02期
9 迟小华;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的塑造[J];理论学习;2005年04期
10 黄学贤;浅析行政文化的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11 林育明;;关于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2 匡霞;陈敬良;;提升行政文化 建设服务型政府[J];党政论坛;2008年10期
13 曹振华;行政文化是行政的内在和灵魂[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14 陈丽琴;略论行政文化重塑的原因与途径[J];决策探索;2003年01期
15 安世民;减少“内耗”:我国行政文化与行政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03期
16 于凤荣;探析行政文化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行政论坛;1994年05期
17 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18 耿瑞霞;;行政文化的革新与行政体制改革[J];商;2015年30期
19 程李华;;英国行政文化及其借鉴[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12期
20 马一源;;当代行政文化对行政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颜佳华;方浩伟;;中国行政文化变迁的回顾与展望[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六卷)[C];2015年
2 王振凯;;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创新[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红军;;关于我国行政文化的创新问题[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莉;;重塑行政文化,构建和谐社会[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莉;;重塑行政文化,构建和谐社会[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丽君;;建设先进行政文化 推动和谐社会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薛恒;周江宏;;江苏特色的行政文化及其涵育[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8 鄞益奋;;二元化的澳门行政文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朱观艺;;行政文化的现代化探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10 苏曦凌;;探寻公共行政的文化之维——评《行政文化研究》[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C];2009年
11 陈尤文;;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2 杨柳;;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行政文化转型的思考[A];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C];2018年
13 薛泉;刘园园;;行政文化与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4 曹俊漢;;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治理与政府改革:行政文化的视角(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5 李海新;;构建县域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16 韩艺;;政府大部制实现条件解析与构建——基于制度之视角[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7 于杰;;先进行政文化的建设路径研究[A];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C];2018年
18 周文彰;;打好政府职能转变这场攻坚战[A];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9 黄晓蓓;;二战后日本行政改革的文化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0 陈新;;简论中外秘书文化的背景差异[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冬梅;行政人格及其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尹建华;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历史考察[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季英伟;转型时期中国行政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刘雪丰;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钱东平;论政府的德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洪杰;论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8 郑晓燕;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南;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璇;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行政人格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烨昕;转型期我国行政人格塑造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袁倩瑜;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生态解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倩;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王琼;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现代行政文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王阳;中国行政文化建设途径探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何明一;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8 柳新楠;行政文化对政治腐败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9年
9 韦繁林;我国行政文化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8年
10 王聪;新时期我国行政文化创新初探[D];华侨大学;2004年
11 舒东平;传统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改革影响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12 何明;粤赣边区客家乡村客体行政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13 陈德富;互联网环境下的行政文化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4 赵江丰;行政文化视角下理想行政人格塑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5 朱旗锋;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16 张峤;中国行政亚文化现状探源与重塑行政文化路径[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7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18 吴同;我国公务员行政人格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9 张梁;沟通与对话[D];河南农业大学;2019年
20 高旭东;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刘圆圆;以优秀的行政文化引领政府职能转变[N];人民政协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向楠;青年渐成“恐会族” 53.6%的人表示日常参会过多[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颜陈 民革党员、湖北省公安厅特聘舆情专家;民主党派参与舆情智库建设的思考[N];团结报;2017年
4 记者陈叶军;创新行政文化 推进政府善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主持人:本报记者诸巍 陈瑜●嘉宾:林尚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胡伟(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所所长);危机中凸现的行政文化[N];解放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姚小敏 连锦添;营造新型的行政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记者 黄观平;万江新行政文化中心再选址[N];东莞日报;2009年
8 黄观平;新中心区将成行政文化中心[N];东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杨镇 王爽;明水开发区启动行政文化塑造工程[N];济南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李珊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成立[N];中国文化报;2012年
11 本报记者 理智;淮河上游的行政文化之花[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12 记者 杨洁 孙晓;“一湖三岸”重塑强大的都市中心[N];嘉兴日报;2013年
13 本报记者 李敏 实习生 林佳琳;让特区先进文化更“特”更“多元”[N];汕头日报;2010年
14 本报记者 来扬;还校园一片净土[N];中国青年报;2011年
15 记者 郭锦润 夏升权;陈旭东会见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考察团[N];中山日报;2019年
16 吴梓黄 特约通讯员 田祥;政府行政人员担任国教专干[N];中国国防报;2018年
17 记者 张立东;刘国中会见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访问团[N];四川日报;2016年
18 记者 王瑟;新疆行政人员下田救急[N];光明日报;2002年
19 ;行政人员须树立安全观念[N];网络世界;2008年
20 马连祥;给旅游行政人员挑毛病[N];天津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