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摘要】:第一章综述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原理、特点、研究内容及应用,并详细介绍了瑞典的BIAcore X型SPR生物传感器组成及特点。简单概述了荧光光谱法及其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运用SPR技术研究了人免疫球蛋白G(人IgG)与其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用。考察了包括pH值、离子强度、蛋白质浓度等影响人IgG在传感芯片表面的预结合的影响因素。选取最优条件将其固定在芯片表面,抗体流过后与固定物特异性结合,考察了芯片表面的再生条件。根据传感图谱,运用软件分析得到结合动力学常数Ka=9.37×104L·mol-1·s-1,解离常数Kd=3.83×10-3s-1。亲和力常数KD=4.09×10-8mol·L-1。
第三章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采用竞争抑制分析法,研究了氯霉素与其抗体的相互作用。通过将小分子氯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偶联物固定在芯片上,将抗体与氯霉素作为分析物流过芯片表面,实时检测相互作用过程。氯霉素的检测范围为0-20ng/mL内构建了标准曲线。
第四章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VB12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得出VB12对BSA的猝灭为静态猝灭机制。计算得出二者结合常数KA=1.00×105L/mol,结合位点数n=1.07。根据非辐射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VB12与BSA的结合位置距离212位的色氨酸残基为6.29nm。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VB12对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影响。
第五章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普卢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其静态猝灭的作用机制,得出荧光猝灭常数KA=3.53×106,以及结合位点数n=1.32,二者的结合位置距离212位的色氨酸残基3.41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