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茂铁功能化有序介孔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周期介孔有机硅材料(PMOs)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将有机基团与无机基团杂化在孔壁中的新型材料,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有机官能团均匀分布在孔壁中,有利于客体分子的引入和扩散;骨架中的有机官能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材料的物化性质,如机械性能、亲/疏水性和水热稳定性等;可以改变前驱体中的有机基团来对孔道和孔壁功能性进行调变。因此,PMOs已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催化、吸附、分离、光电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PMO材料中,不同的有机基团赋予材料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因此,有机基团的选择十分重要。二茂铁(Fc),是一种典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光、电、磁等性能,而且还具有氧化还原可逆性、疏水性、易被有机官能团衍生等特性,广泛的应用于催化、传感器和生物等领域中。因此,我们选取二茂铁作为功能基团,并将其引入到PMO材料中。
本论文以乙烯基三氯硅烷、环戊二烯、无水氯化亚铁为主要原料,在无水无氧操作下合成了含有二茂铁的桥联硅氧烷1,1’-双[(2-三乙氧基硅基)乙基]二茂铁(BTEF),并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以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径的含有二茂铁的有序介孔杂化材料,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到苯直接羟化制备苯酚和苯酚直接羟化制备苯二酚的反应中。
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即:BTEF的合成与表征;以BTEF为前驱体,一系列含有二茂铁的介孔材料的制备及表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茂铁修饰电极,并对电极的循环伏安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
论文的第二章详细介绍了BTEF的合成步骤。由于原料和产物中含有易水解基团如SiCl和SiOEt,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均采用了无水无氧技术,所有操作均在干燥的氮气气氛中进行。具体包括:首先以乙烯基三氯硅烷为起始原料,与溴化氢气体在过氧化苯甲酰存在下进行反马氏加成反应;生成的产物与无水乙醇进行醇解反应;生成2-溴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之后再与环戊二烯基钠进行金属化反应,制备了环戊二烯基修饰的硅氧烷;最后再与无水FeCl2经成茂反应合成了二茂铁桥联的硅氧烷BTEF。我们对制备的中间产物及BTEF进行了NMR、FT-IR和UV-Vis验证。
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在碱性条件下,以BTEF和TEOS为前驱体,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合成了骨架中含有二茂铁的MCM-41型的有序介孔杂化材料。考察了制备条件如初始和老化温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水和乙醇量等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摸索出了材料制备的最优条件。采用N2物理吸附、XRD和TEM对材料的二维六方形孔道结构进行了确认。采用FT-IR、固体NMR、UV-Vis和元素分析等对材料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在苯羟化制备苯酚反应中,制备的新鲜催化剂与以二茂铁为均相催化剂的活性相近。
论文的第四章介绍了在碱性条件下,以BTEF和TEOS为前驱体,以具有不同烷烃链长度的铵盐表面活性剂[CH3(CH2)nCH3N(CH3)3+Br-(n=10,12,14,16)为模板,制备了具有不同孔径(2.0-2.6 nm)的含有二茂铁的MCM-41型的有序介孔杂化材料;并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以二甲苯和三甲苯为有机扩孔剂,制备了具有较大孔径(3.6-4.2 nm)含有二茂铁的MCM-41型的有序介孔杂化的材料。采用N2物理吸附,XRD和TEM对材料的二维六方形孔道结构进行了确认。采用FT-IR对材料的组成进行了表征。
论文的第五章介绍了采用蒸发诱导白组装(EISA)法,在酸性条件下以BTEF和TEOS为前驱体,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O)50(EO)20(PO)50(P123)为模板剂,制备了具有较大孔径(4.3-4.7 nm)的不同含有二茂铁的SBA-15型的有序介孔杂化的材料。采用N2物理吸附、XRD和TEM对材料的二维六方形孔道结构进行了确认。采用FT-IR对材料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在苯酚羟化反应中,制备样品的催化活性与均相反应活性相近。
论文的第六部分介绍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茂铁修饰的玻碳电极,通过与裸电极的对比显示出二茂铁已成功的被固定于电极表面。考察了制备的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性能及其重现性和稳定性。最后还研究的制备的修饰电极在抗坏血酸中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
|
|
|
1 |
冯秀丽,董相廷,王进贤,祖艳华,刘钟馨,董晓东,洪广言;液氮冷却条件下纳米AgCl/PMMA杂化材料的断面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2 |
刘冰,强亮生;溶胶-凝胶法制备光学杂化功能材料[J];化学进展;2005年01期 |
3 |
熊明娜,周树学,游波,武利民;丙烯酸树脂/TiO_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4 |
魏明坤,刘丽君;环氧/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2期 |
5 |
聂尊誉;;基于半导体颗粒和碳纳米管的新型杂化材料开发成功[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
6 |
陈永平,廖建和;壳聚糖/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J];热带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
7 |
张道洪,刘传军,吴璧耀;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二氧化钛杂化材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5期 |
8 |
刘瑾,李真,马德柱;聚醚型氨酯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3期 |
9 |
王琳,王庚超,李星玮,田晓慧;氧化热处理对聚苯胺/V_2O_5杂化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3期 |
10 |
崔冠文;;改变材料的纳米微观世界——记朱美芳教授与他的团队[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08期 |
11 |
周文,董建华,丘坤元,危岩;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溶胶-凝胶法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1998年06期 |
12 |
袁坚,乔俊娟,欧阳世翕;溶胶-凝胶法GPTS-TEOS-LiClO_4-TEG体系杂化材料的制备[J];硅酸盐通报;2002年03期 |
13 |
林金火,胡炳环,陈开平;聚漆酚/无机物杂化材料的研究 Ⅰ.聚漆酚-SnO_2杂化材料的合成与特性[J];中国生漆;2003年01期 |
14 |
王兆滨,周元康,赵亮,王满力;硼酚醛/桐油/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表征[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5 |
魏美玲,滕祥红,赵小玻,李贵佳;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05年01期 |
16 |
周述慧;叶巧明;;PDMS/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年12期 |
17 |
张蓉芳;杨春;;预水解时间对多金属氧酸盐/介孔分子筛杂化材料结构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1期 |
18 |
林金火,胡炳环,陈开平;聚漆酚/无机物杂化材料的研究 I.聚漆酚-SnO_2杂化材料的合成与特性[J];中国生漆;2001年04期 |
19 |
钱军民,金志浩;甲基丙烯酸甲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
20 |
颜红侠,宁荣昌,黄英,马晓燕;纳米SiO_2改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