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村企共建下的乡村治理研究

李景园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还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等问题,“三农”问题是逐渐成为了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及人口城市化。近年来,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一直“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建设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中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2005年12月31日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通过“以工促农”的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在乡村发展的现阶段,村企共建成为了许多乡村选择推动乡村快速发展的方式。村企共建下的乡村,如何更好地引进适合乡村自身特点的企业,如何利用企业的优势开发乡村内部的资源,如何处理好乡村与企业在共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运用个案研究,对村企互动、博弈的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制度缺陷,进行了个案分析。希望通过这个典型的村企共建下村庄发展的案例,从其村企共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成功和困境之处及其对村庄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经验总结,并试图探索村企共建下乡村发展的路径。 本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乡村治理理论和村企共建理论,及通过理论去推断村企共建对乡村发展可能发生的影响方面;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沁源县贤友村的村中概况及村企共建情况;第四部分则分析了实施村企共建之后对贤友村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通过运用乡村治理的理论,分析个案汇中村企共建对乡村发展产生的作用而得出结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先钧;;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胡善德;;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行政与法;2007年11期
3 杨嵘均;;论治理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境遇及其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4 孙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5 周朗生;;从乡镇变革透视中国乡村治理[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曹晖;;让农民过上体面的生活——华中理工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访谈录[J];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12期
7 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8 王晓荣;李斌;;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梁靖松;;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10 邹广文;禹嘉煐;;社会管理视阈中的乡村治理[J];理论视野;2011年05期
1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笔谈七篇)[J];理论视野;2011年05期
12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13 段志卿;;方法论视角下的治理理论与中国乡村治理[J];行政与法;2009年05期
14 周朗生;;云南乡村治理:成效、问题与可能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6期
15 王银;沈丽丽;;乡村善治构架下的村民自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16 周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政治参与[J];福州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17 邹勇文;;主体视角下的后税费时代农民本质与作用探究[J];调研世界;2009年07期
18 林畅;陆海燕;;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乡村治理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9 施雪华;林畅;;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0 甘灿业;伍辉延;;刍议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权力来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锋;;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立足“三农”服务民生档案管理工作[A];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熊振园;;浅谈“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韩玲梅;黄祖辉;徐旭初;;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治理研究的特点、困境及出路[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一收;;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善治”选择[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姜大仁;;后记[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6 李远行;;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为例看新农村建设[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7 陈其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8 卢福营;;当代乡村治理变迁的特点和经验——以建国60年来的浙江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北华;胡红;;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建国;;海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新”字上下工夫[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仕权;“三农”报道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考察与分析(2004年—2009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杨金龙;新农村建设语境下我国乡村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何沛东;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与重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刘勤;自我、主体性与村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习明;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昕;从新农村到小城镇[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马增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黄涛;乡村治理制度创新中的地方政府[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卓正朴;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廷涛;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顾斐泠;我国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毕先进;乡村治理:“邹平模式”与“延安模式”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耿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龙劲松;中国地方组织化与乡村治理[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景园;村企共建下的乡村治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谢永堂;乡村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贺庆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村治理的财政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湖县政协 李炳忠;乡村治理呼唤新农民新思路[N];江苏法制报;2008年
2 整理 王平;唐仁健:乡村治理不能忽视能人作用[N];东方城乡报;2006年
3 贵州大学乡村善治研究 夏单坤;从四十亩抛荒地看乡村治理工作[N];农民日报;2006年
4 江苏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部 王科;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N];光明日报;2011年
5 齐睿;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N];哈尔滨日报;2007年
6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差异性视角下的村落解体与乡村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 陈雪芹;官员学者把脉“乡村治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8 张先国;“草根民主”推动乡村治理[N];西部时报;2008年
9 徐勇;从中国实际出发探讨乡村治理之道的佳作[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李健 本报记者 杨竹梅;为基层治理“解扣”[N];绵阳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