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质水量关系分析与综合管理

袁文洁  
【摘要】: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水质与水量关系的分析。 主要通过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淮河中游干流的四个监测断面作为研究断面,搜集2000-2008年的水质数据和水量数据,选取合适的通量估算方法,得出各断面污染物CODMn和NH3-H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污染物通量随着流量的改变,也会发生改变。说明闸坝控制下的河流,可以通过对其水量的调节来缓解和稀释上游下泄的污水团,避免造成下游的水污染事故发生。 (2)沙颍河“水污染联防”管理模式研究。 选取淮河支流——颍河作为研究区域,搜集沙颍河的流域管理模式”污染联防”资料。研究该管理模式的发展、运行及效果。总结其经验和问题所在。研究结果证明水污染联防有效遏制了沙颍河污水团对淮河干流的影响,突发水污染事故明显减少,淮河干流水质显著改善。有将水“污染联防”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到全流域范围、并向全国各流域推广的价值。 (3)水质水量综合管理体制的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典型河流与流域的先进管理经验,分析淮河流域现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论如下: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相关法律存在缺陷;涉水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部门监测标准存在差异;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支撑薄弱等问题。 (4)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①制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作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法律依据。②将现有淮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淮河流域委员会,承担环保部和水利部在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双重管理职能。③促进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流域范围内水环境监测站网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④逐步完善水污染管理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⑤扩大水污染联防至全淮河流域,向全国推广水污染联防经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J];治淮;1995年10期
2 周正涛,鲁峰;淮河流域旅游业与水环境刍议[J];治淮;2003年09期
3 方洲;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全线启动(续)[J];中国环保产业;1995年02期
4 ;加快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度[J];江苏水利科技;1995年05期
5 解振华;关于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J];环境保护;1998年02期
6 刘鸿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回顾[J];中国环境管理;1998年02期
7 徐朝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淮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J];经济经纬;2000年06期
8 褚金庭;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J];治淮;2001年05期
9 张崇岱;安微省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技术需求分析[J];安徽建筑;1996年Z1期
10 赵武京;认真贯彻《条例》 加快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步伐[J];治淮;1996年10期
11 王娅;治淮攻坚战[J];环境教育;1997年03期
12 刘成社;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项目启动[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05期
13 高杰;一举四得的治污模式——江苏省淮河流域首个BOT治污项目剖析[J];环境经济;2004年01期
14 沈兴厚;张兰真;徐冰鑫;;河南省辖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分析[J];河南水利;2001年05期
15 ;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19期
16 贾利;1996年与1995年淮河流域水质对比分析[J];水资源保护;1997年03期
17 杨佑兴;把碧水清风带入新世纪——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纪实[J];21世纪;1998年06期
18 曾少华;对进一步深化完善我国环保政策的思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1999年03期
19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J];河南政报;2001年08期
20 李玉成;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3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9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卫捷;陶诗言;张小玲;;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2 王志良;水资源管理多属性决策与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周玉玺;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周申蓓;我国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主体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李万莲;沿淮城市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安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芳;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聂相田;水资源管理系统模糊与随机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9年
8 李慧娟;中国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李玉敏;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培学;山东省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韩桂兰;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春;GIS在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袁文洁;水质水量关系分析与综合管理[D];山西大学;2012年
5 布海力且木·阿不都卡德尔;WRMM模型在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应用[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6 赵薇莎;论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钱伯宁;济南市城市用水定额编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刘效民;潍坊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楚学勇;丹东市水资源管理及其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郭维;基于MapObjects技术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达明;中山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N];中山日报;2009年
2 刘瑜;强化水资源管理是治本之举[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严恒元;荷兰:注重水资源管理政策科学化[N];经济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李松战;强化水资源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N];洛阳日报;2011年
5 记者 刘作明;“十二五”水资源管理更严格[N];鞍山日报 ;2011年
6 记者 欧阳光;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有益经验和成功示范[N];中国水利报;2011年
7 钮清海;水资源管理应把机制建设放在首位[N];中国水利报;2011年
8 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王琳;水资源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N];湖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 吕爽 通讯员 刘连峰 张国君;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现场会召开[N];德州日报;2011年
10 王希 姚润丰;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