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水量关系分析与综合管理
【摘要】: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水质与水量关系的分析。
主要通过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淮河中游干流的四个监测断面作为研究断面,搜集2000-2008年的水质数据和水量数据,选取合适的通量估算方法,得出各断面污染物CODMn和NH3-H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污染物通量随着流量的改变,也会发生改变。说明闸坝控制下的河流,可以通过对其水量的调节来缓解和稀释上游下泄的污水团,避免造成下游的水污染事故发生。
(2)沙颍河“水污染联防”管理模式研究。
选取淮河支流——颍河作为研究区域,搜集沙颍河的流域管理模式”污染联防”资料。研究该管理模式的发展、运行及效果。总结其经验和问题所在。研究结果证明水污染联防有效遏制了沙颍河污水团对淮河干流的影响,突发水污染事故明显减少,淮河干流水质显著改善。有将水“污染联防”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到全流域范围、并向全国各流域推广的价值。
(3)水质水量综合管理体制的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典型河流与流域的先进管理经验,分析淮河流域现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论如下: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相关法律存在缺陷;涉水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部门监测标准存在差异;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支撑薄弱等问题。
(4)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①制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作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法律依据。②将现有淮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淮河流域委员会,承担环保部和水利部在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双重管理职能。③促进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流域范围内水环境监测站网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④逐步完善水污染管理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⑤扩大水污染联防至全淮河流域,向全国推广水污染联防经验。
|
|
|
|
1 |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3 |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4 |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5 |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
9 |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10 |
卫捷;陶诗言;张小玲;;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