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型氰离子和硫醇探针合成及光谱研究
【摘要】:氰化物是医药、合成树脂、杀虫剂、化肥、农药等的重要原料,同时还是冶金、镀金工业用的一种重要试剂。但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对人的中毒量及致死量极微,除了直接误服外,其粉尘和蒸汽也能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甚至能渗入人和动物的皮肤,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从而使人和动物的细胞不能获取氧,失去了传递氧的作用,使机体缺乏氧,导致中毒甚至造成内窒息死亡因此,研究微量氰根的测定方法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分析中非常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就其定量方法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传统的氰根离子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氰根与探针之间的氢键作用,但是存在着选择性差的缺陷。本文主要是选择香豆素和蒽作为发光基团,1,3-茚满二酮和苯并[b]噻吩-3(2H)-酮1,1-二氧化物作为受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识别氰根离子。
另一方面,硫醇在结构上含有强亲核性的巯基,在性质上和氰离子一样,也能和α,β-不饱和双键发生1,4-加成反应,实现对硫醇的专一识别。生物硫醇如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谷胱甘肽(GSH)在维持细胞新陈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等众多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内硫醇水平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牛皮癣、癌症和艾滋病。体内缺乏半胱氨酸(Cys)会导致很多病症,如儿童生长缓慢,皮肤损伤,头发掉色,肝脏水肿。血液中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冠心病和脑梗塞的独立致病因素。谷胱甘肽(GSH)是细胞内最富裕的非蛋白质硫醇,在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谷胱甘肽的水平还与许多疾病和癌症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定量检测生物体系中硫醇的浓度在生物化学和临床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该部分主要是选择香豆素作为发光基团,苯并[b]噻吩-3(2H)-酮1,1-二氧化物作为受体,设计合成了一种的比色化学传感器,用于识别硫醇。
本论文主要的内容如下所述:
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并对于氰根离子和硫醇的检测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以香豆素为发光基团,1,3-茚满二酮为受体,合成了一种香豆素-1,3-茚满二酮的加合物(2-1)。化合物2-1能够在乙腈中,氰离子和化合物2-1发生迈克加成反应,荧光光谱上表现为一种比率荧光变化,同时显示了快速响应性和高选择性。化合物2-1分子内存在着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ICT),当氰根离子加成以后,分子内的共轭体系遭到破坏,ICT终止,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上都有明显的比率变化。同时溶液颜色由粉红色变成无色。主客体之间是通过1:1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反应的,加成产物通过核磁滴定和高分辨质谱得以证实。此外,研究了分子结构中含有吸电子的硝基基团(2-2)的影响。
第三章,以香豆素为发光基团,苯并[b]噻吩-3(2H)-酮1,1-二氧化物为受体,合成了一种香豆素-苯并[b]噻吩-3(2H)-酮1,1-二氧化物(3-1)。化合物3-1能够在乙腈中,氰根离子和化合物3-1发生迈克加成反应,荧光光谱上表现为一种比率荧光变化,同时显示了快速响应性和高选择性。化合物3-1分子内存在着强的ICT效应,当氰根离子加成以后,分子内的共轭体系遭到破坏,ICT终止,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上都有明显的比率变化。同时溶液颜色由粉红色变成无色。主客体之间是通过1:1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反应的,加成产物通过核磁滴定和高分辨质谱得以证实。
第四章,以蒽为发光基团,1,3-茚满二酮为受体,合成了一种香豆素-1,3-茚满二酮(4-1)。化合物4-1能够在乙腈中,氰根离子和化合物4-1发生迈克加成反应,荧光光谱上表现为一种双发射增强型变化,同时显示了快速响应性和高选择性。化合物4-1整个分子处于一个共轭体系,当氰根离子加成以后,分子内的共轭体系遭到破坏,但分子结构变得更加柔性,分子更容易发生折叠,光照下,分子内部形成激基复合物(Exciplex),分子内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终止,荧光光谱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同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无色。主客体之间是通过1:1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反应的,加成产物通过核磁滴定和高分辨质谱得以证实。
第五章,化合物2-1,3-1能够在DMSO-PBS buffer (0.01M, pH=7.4,9:1, v/v)体系中,和硫醇发生迈克加成反应,紫外-可见光谱上表现为一种比率型变化,同时显示了快速响应性和高选择性。化合物2-1,3-1分子内存在着强的ICT效应,当硫醇加成以后,分子内的共轭体系遭到破坏,分子内的电荷转移(ICT)终止,紫外-可见光谱上都有明显的蓝移。同时溶液颜色由紫蓝色变成无色。
|
|
|
|
1 |
余月仙;氰离子选择电极测定酒中氰化物[J];浙江预防医学;1999年02期 |
2 |
陈贻文,李庆宏,周敏,张红艳;均相催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痕量氰离子[J];色谱;1985年06期 |
3 |
孔庆彬;;处理含氰离子废液的新方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3年17期 |
4 |
徐斌,徐贤英,凌连生,袁敏;安替比林基重氮氨基-2,4-二硝基苯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氰化物[J];分析化学;1997年04期 |
5 |
娄筱叮;李振;秦金贵;;基于DDTC-Na的新型CN-离子传感器[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7期 |
6 |
张洪凯;氰离子电极法的灵敏度和干扰去除问题[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5年04期 |
7 |
袁晓东,何占航,刘治中,孙刚春;处理含CN~-废水的新型催化剂[J];化工学报;2001年02期 |
8 |
陈马亮;孙玥;郭炜;;一种能够识别CN~-的传感器分子的合成及光谱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9 |
吉林大学化学系七二届分析专业毕业实习小组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热处理分厂技术科化学组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热处理分厂电镀车间;氰离子选择性电极在电镀污水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76年04期 |
10 |
盛家镛,刘焕伦;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污水中丙烯腈[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1981年00期 |
11 |
马惠昌,金莉,严辉宇;地面水中微量氰离子的流动注射分析[J];科学通报;1983年09期 |
12 |
顧懋槐;嚴志弦;;硫氰离子与三价鉍的絡合作用—阳离子交换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2期 |
13 |
江敬贤;;净化含氰离子和六价铬离子废水的新方法和装置[J];电镀与精饰;1981年02期 |
14 |
张洪兰;;测定血中氰离子方法的最新进展(文献综述)[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9年01期 |
15 |
陈洪渊;肖昭华;汤道銮;;氰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2期 |
16 |
王国荣;;环境中的氰化物及其中毒解毒的机理[J];环境保护科学;1984年04期 |
17 |
白以英;;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电镀废水中的氰化物[J];电镀与精饰;1989年03期 |
18 |
马惠昌,金莉,严辉宇;安培法金管电极流通检测器的应用研究 Ⅱ.地面水中微量氰离子的流动注射分析[J];环境化学;1983年04期 |
19 |
李秀兰,(?)凤魁;环境水中氰化物的常用测定方法[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6年S1期 |
20 |
陶大钧;黄群;江一新;;间接催化极谱法测定氰离子[J];电镀与环保;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