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偃麦渗入系抗白粉病基因分子定位及HMW-GS遗传分析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Bgt)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主产区常年发生。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在小麦基因组的47个基因座(Pm1~Pm52、 Pm18=Pm1c、Pm22=Pm1e、Pm23=Pm4c、Pm31=Pm21)鉴定出67个正式命名的抗白粉病基因。一些抗病基因已成功应用到小麦育种和生产中,但随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大多数抗病品种开始丧失抗性。因此,持续发掘和利用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显得尤为重要。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 JJJsJsStSt)是利用最成功的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优良基因,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为了利用它里面的优良基因,我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来自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为抗性来源,通过杂交和回交培育出了CH03W006、CH7124等抗病小麦新品系。本研究主要通过遗传分析、基因组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定位,对小麦新品系CH7124进行了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同时根据禾本科作物之间存在的共线性关系,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开发新型分子标记,对Pm43基因进行基因区域饱和图谱的构建;同时对140份小偃麦衍生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遗传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小麦新品系CH7124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在苗期对白粉病菌株E09、E20、E21、E23、E26、Bg1和Bg2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抗病表现与TAI8335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基因组原位杂交未检测到CH7124含有外源染色体信号。利用CH7124与感病亲本SY95-71和绵阳11的杂交群体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证实,CH7124成株期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7124。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和SSR标记相结合,筛选到5对SSR标记(Xgwm47, Xgwm120, Xwmc332, Xgwm501, and Xbarc101)与抗性基因连锁,与两翼邻近SSR标记Xgwm501和Xbarc10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cM和4.5cM,并将PmCH7124及其连锁标记定位在小麦2B染色体长臂上。通过分析2BL上其他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来源、抗谱、物理图谱位置以及连锁标记在PmCH7124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认为PmCH7124不同于2BL上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Pm6、Pm33、 Pm51、Pm52、PmJM22、MlZec1和MlAB10。(2)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Pm43基因进行了精细比较遗传定位研究,开发出3对EST-PCR标记,与短柄草第5号染色体和水稻第4号染色体建立了微共线性关系,为Pm43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3)为了了解小偃麦渗入系后代分离群体中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的遗传规律,采用SDS-PAGE法分析了小偃麦渗入系F2分离群体中140个单株的HMW-GS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亲本Glu-1位点不同亚基间不存在连锁关系;F2分离群体中HMW-GS遗传变异丰富,共出现19种HMW-GS组合类型,在Glu-Al,Glu-B1, Glu-Dl位点上分别检测到3,10,4种不同的亚基类型,3个位点分别含有2*,7+8/13+16/17+18,5+10/5+12等丰富的优质亚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2分离群体与父本CH03W006聚为一类的HMW-GS类型最多,表明通过远缘杂交创造的新材料遗传基础丰富,且其后代群体HMW-GS的遗传存在偏父现象(Patroclinal Inherita-nce)。
|
|
|
|
1 |
吴政卿,雷振生,赖菁茹,杨会民;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库拓建及其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2年02期 |
2 |
吴先华;罗培高;晏本菊;任正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
3 |
迟文娟;曹远银;刘文玉;张崇;;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4 |
薛飞;薛飞;翟雯雯;翟雯雯;段霞瑜;周益林;吉万全;;小麦地方品种小白冬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J];作物学报;2009年10期 |
5 |
刘冠求;付雪娇;孟令文;单桂云;;小麦品种沈免96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6 |
程星;秦海英;王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应用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05期 |
7 |
姚景侠,杨芳彬,赵毓美;白免3号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单体分析[J];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8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利用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
9 |
李永顺;朱文华;邱志弘;;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在贵州的表现简报[J];植物病理学报;1984年02期 |
10 |
李隆业;华世贞;石遂兴;;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四川的有效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11 |
姚景侠,程本旭;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J];江苏农业学报;1989年03期 |
12 |
朱文华,张庆勤;关于延长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使用年限的探讨──异地育种[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4期 |
13 |
张瑞,张继益;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9年03期 |
14 |
杨足君,李光蓉,任正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向四川小麦转移的分子标记育种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5 |
解超杰,杨作民,孙其信;小麦抗白粉病基因[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5期 |
16 |
伊艳杰;胡楠;刘红彦;王俊美;王瑞;高素霞;;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新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英文)[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4期 |
17 |
胡铁柱;李洪杰;解超杰;尤明山;杨作民;孙其信;刘志勇;;小麦品种“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J];作物学报;2008年07期 |
18 |
张林;樊庆琦;隋新霞;李根英;楚秀生;黄承彦;;山东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5期 |
19 |
詹海仙;畅志坚;杨足君;张晓军;李欣;;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来源及抗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0期 |
20 |
李明菊;段霞瑜;周益林;于亚雄;毕云青;杨金华;张庆;;云南省小麦品种苗期抗白粉病基因推导[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