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
【摘要】:
相比较对道歉、感谢、劝说等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关对不赞同言语行为的研究目前发现还不是很多。按照Brown Levinson的观点,不赞同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在施行这一类行为时,要受到社会(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情境(严肃性和必要性)和心理(态度和面子)参数的影响,并需要一些相应的礼貌策略来进行保全面子的补救。从这一意义上说,该行为与礼貌原则是不相违背的,但是说话人通过行使这一行为特殊的言语功能是为了实现要表达与会话另一方观点不一致的看法或想法的交际意图,所以其表达不赞同的程度除了礼貌方面的考虑外,还要受到使用它的具体语境的影响,从而影响行使这一言语行为的相应策略。换句话说,考虑不赞成言语行为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礼貌与否,要看它发生的具体语境,而不能单纯地用礼貌原则来解释,更何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准则各有侧重,各有偏差。
本文以发生在教学语境中的不赞成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语用现象,之所以选择这一特殊语境是因为在该语境中不赞同行为发生的相对比较频繁且非常自然,会话双方行使此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陈述各自与他人不同的学术观点,经过争论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此时说话人对会话意义本身的考虑超过了对听话人面子的考虑,按理说这能够说明礼貌并不是解释这一言语行为的首要考虑依据。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受汉文化的影响,我们总会先考虑对方的面子,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来表达自己对他人观点的不赞同。本文所选语料取自于山西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的本科教学课堂和举办的学术讲座,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发现用西方的礼貌原则来研究汉语不赞同言语行为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它们忽略了礼貌在具体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就此作者借用Jef Vg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汉文化的礼貌观分析汉语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可能会采用的相关策略以及它的语用功能,最后得出对于改进教学方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