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药用功能分子的生化合成及其调控研究
【摘要】:目的光动力疗法(PDT)是国际上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手段,目前已广泛用于对各类癌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光敏剂是影响PDT的重要因素,其光学特性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目前国际上所使用的第二代光敏剂的吸收峰为670nm或690nm,由于对生物组织穿透性差,同时,由于其在可见光区有较宽的吸收谱,治疗后可见光光敏副作用大等不足,使得长波激发的光敏剂及与其相适应的光源成为该疗法所追求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合成一种具有光动力学活性,在400-700nm的可见光区域没有吸收,吸收峰在750nm以上,用于PDT治疗,大大增加了在组织中的穿透能力,可直接用于体内组织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减少了治疗后的可见光光敏反应。并对其光动力学治疗方面的机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方法和结果 (1)本文以类球红杆菌为材料,较系统地研究了光、氧、底物等对其合成细菌叶绿素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该菌生物合成细菌叶绿素的条件是:较强的光照与微氧环境,在培养液中加适量的甘氨酸、α-酮戊二酸和反丁烯二酸(10μmol/L),较低的Fe~(2+)浓度(lmg/L),在生长培养基中培养50h左右,再接入液体培养基,经过100h培养,细菌叶绿素合成和积累可达到最高水平(121μmol/L)。
(2) 采用乙醇超声提取、滑石粉吸附去处杂质,并用DEAE-sepharose CL-6B(2.7×6.5)和sepharose CL-6B(2.7×18)柱层析分离,获得较纯的Bchla 50mg/100g湿菌体,并与文献报道的常规方法进行了对比.
(3) 以细菌叶绿素为配体,对过渡金属Cu、Zn、Co、Ni细菌叶绿素卟啉配合物(MBC)的合成进行了研究,采用金属盐与脱镁细菌叶绿素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制得五种金属卟啉配合物,并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将它们的光谱性质与脱镁细菌叶绿素的光谱性质、植物脱镁叶绿素的光谱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叶绿素及其金属配合物与植物叶绿素及其金属配合物有很大差别,细菌叶绿素对光线的吸收更偏向红外和紫外。细菌脱镁叶绿素的两个标志峰为358.0nm和751.6nm,相对植物脱镁叶绿素的标志峰(410hm,670nm)分别向两侧漂移了几十纳米。细菌叶绿素过渡金属配合物与细菌脱镁叶绿素比较,其峰型又向两侧有一定偏移,其中Cu配合物偏移最显著,多达几十纳米。其次是荧光光谱显示出细菌叶绿素过渡金属配合物与其细菌脱镁叶绿素相比较,发射波长均向短波方向有一定移动。这说明分子的平面度降低,这是由于金属嵌入细菌叶绿素的大环中所致。
|
|
|
|
1 |
董晓丽,周集体,王竞;蒽醌染料降解菌XL-1活细胞色素及降解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年02期 |
2 |
董彦敏;崔小华;杨素萍;岳慧英;赵春贵;焦念志;曲音波;;十二烷基硫酸钠诱导Rhodobacter azotoformans外周捕光复合体LH2 B800细菌叶绿素特异性解离[J];化学学报;2010年11期 |
3 |
梁晓光;;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1986年02期 |
4 |
赵晓辉;梁俊;马菲;苏文杰;王鹏;付立民;艾希成;张建平;;HL-LH2中色素分子间的单重激发态能量传递[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1期 |
5 |
郭础;;揭示光合作用原初过程奥秘的物质基础——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化学通报;1989年12期 |
6 |
吴唯民;;光合成细菌处理高浓度废水[J];给水排水;1978年04期 |
7 |
徐红,张汝波,张小东,屈正旺,张兴康,张启元;Rps.viridis光合反应中心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电子转移机理影响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B辑;2002年05期 |
8 |
周茂洪,张学俊,赵肖为;几种重金属离子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物效应[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
9 |
王万能;陈国平;胡宗利;李尽哲;何帅;;紫色光合细菌捕获太阳能的分子机理[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年01期 |
10 |
郑穹;胡涛;李平英;黄素秋;;卟啉-蒽醌-苦味酸三联体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初探[J];有机化学;1993年01期 |
11 |
张小东,马淑华,徐红,沈玲玲,张兴康,张启元;细菌光合反应中心突变体原初电子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
12 |
李福枝;刘飞;张凤琴;;细菌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7年07期 |
13 |
刘芳;王敏;杨慧;孙军德;高俊莲;;1株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
14 |
杨慧;刘芳;王敏;孙军德;孙建光;高俊莲;;内蒙古碱湖中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分离和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1期 |
15 |
涂裕坤;;几种自养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和作用机理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7期 |
16 |
王德强,郭养浩,孟春,邱宏端;厌氧光合系统中光合细菌的分离和特性[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
17 |
崔战利,汤龙军,张鸿雁,陈锡时;沼泽红假单胞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8 |
方立超,黄雪峰,杜珍辉,袁静,魏泓;产生辅酶Q_(10)的光合细菌菌株的分离及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
19 |
李福枝;刘飞;曾晓希;李小龙;张凤琴;;光合细菌(PSB)应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8年01期 |
20 |
杨帆;于龙江;王鹏;艾希成;王征宇;张建平;;紫色光合细菌Thermochromatium Tepidum捕光天线复合物2的激发态动力学(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