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孤子及其光脉冲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控制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从解析的角度出发,利用求解高阶偏微分方程的几种不同方法,例如齐次平衡法、拟解法以及达布变换法,同时借助于各种微扰理论例如矩法、变分法和数值方法例如分步傅里叶方法、伦格—库塔积分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皮秒、亚皮秒以及飞秒光脉冲在均匀与非均匀光纤及其放大介质中的无畸变传输特性,获得了各种情况下的经典的和新型的精确稳态孤波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光孤波脉冲的稳定性及其相互作用,为将来的大容量和超大容量光信息传输的实验和应用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理论依据。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就描述超短光脉冲在光纤系统中传输的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以及描述超短光脉冲在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中传输的耦合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展开理论研究,通过解析方法寻求其新型的组合孤波解,并利用数值方法进一步研究其稳定性。其次,对光脉冲在非均匀光纤中稳定传输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获得了不同情况下的精确稳态孤波解,在此基础上,数值考察了皮秒和飞秒光脉冲在非均匀光纤中的稳定性及相互作用。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亦即具体内容分为如下几个系统连续的研究进程:
1) 通过行波变换法和齐次平衡法,在该领域首次获得了一般参数条件下描述超短光脉冲在光纤系统中传输的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两种新型组合孤波解。同时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发现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这两种新型的组合孤波有很好的稳定性。然后进一步,也是首次获得了描述超短光脉冲在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中传输的耦合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一组稳定的组合孤波解,这一结果对将来的超大容量光通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利用增益色散和非线性色散关系,首次从解析的角度完整地推
|
|
|
|
1 |
何修军;谢康;向安平;涂小强;;色散管理和非线性管理控制光孤子群的传输[J];半导体光电;2010年02期 |
2 |
施娟;;基于对称分步傅立叶算法的光孤子仿真[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8年01期 |
3 |
徐四六;陈顺芳;;光纤传输模型的数值计算[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4 |
郝瑞宇,李录,杨荣草,周国生;带弱“平台”皮秒光孤子的数值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2期 |
5 |
黄洪涛,聂再清;非线性光孤子传输方程的研究[J];激光杂志;1998年02期 |
6 |
李建庆,杨伯君,徐大雄,陈昌民,李仲豪;初始啁啾对光孤子压缩态的影响[J];光学学报;1998年05期 |
7 |
朱丁安;光孤子光纤通信[J];电信技术;1999年04期 |
8 |
王润轩,李宗红;光孤子与光纤孤子通信[J];南都学坛;2001年06期 |
9 |
秦瑞新,黄仕辉,余慧丽;谈谈光孤子通信[J];现代通信;2001年03期 |
10 |
郑好望,王喜谊,任文辉;新一代光纤通信—光纤孤立子通信[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1 |
林为干;发展光孤子科学技术 培养光孤子科技人才[J];光通信技术;1990年03期 |
12 |
;2.5GHz光孤子传输[J];电子学报;1994年04期 |
13 |
常甲辰;第五代光纤通讯——光孤子通讯[J];科技文萃;1994年11期 |
14 |
钟卫平,陈国定;全光非线性光孤子通信[J];广东通信技术;1996年02期 |
15 |
李建庆,杨伯君,徐大雄;初始振幅和波形对量子光孤子的影响[J];量子光学学报;1997年02期 |
16 |
傅兴隆;李洪祚;郝晋英;王滨滨;;利用非对称色散图分析色散管理孤子相互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6期 |
17 |
张林泉;光孤子通信技术介绍[J];邮电设计技术;1995年04期 |
18 |
占亿民,丁润宝;光孤子通信技术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2002年19期 |
19 |
郝瑞宇;琚爱堂;;具有高阶非线性的高色散光学介质中的光孤子控制[J];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20 |
周青春;刘生;;损耗光纤中基孤子对相互作用的变分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