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革命与吕梁山区社会之演变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对入侵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持久、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山西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华北分会长期驻扎山西,领导整个华北的抗日战争,并以吕梁山、太行山为依托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作为华北游击战争战略支点的山西,起到了开展和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立足点和出发地的重大作用。位于山西西部的吕梁山区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县蔡家崖曾是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的中心。然而,这一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之中。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壮大以及中共在该地区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性改造,这块落后、愚昧、封闭的土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梁山区的地理资源环境、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人文历史变迁以及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前后吕梁山区临县农村地权分配与土地使用、地租形态与租佃关系、小农社会状况、家庭手工业、农家生活、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并与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农村实行的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纺织生产、乡村选举等政策相结合,对以临县为中心的吕梁山革命根据地区域社会经济演变的形式、特点与规律等展开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在详实的史料和充分实证的基础上将革命中的临县乃至吕梁山区农村社会发生的变化及其如何发生的“实相”描述出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并借鉴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方法,通过对大量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及具体乡村的个案研究,同时以“以小见大”、“以下而上”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微观角度揭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梁山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模式,并以此微观的研究为诸多宏观的考察提供缜密的实证依据。以上研究表明,吕梁山区各方面在整个抗日时期获得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吕梁山区民众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变迁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下,在全民动员、政策鼓励等种种合力下,吕梁山区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的结论还进一步说明了从1937年日军侵晋及中共势力进入吕梁山地区到四十年代,农村战争动员以及中共发动的社会革命的影响力,并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发生着各种形式的演变,而且这些变化乃是该地区最普遍的现象。诸如此类的变化可以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梁山区农村社会最基本的或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以上研究成果还可为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度创新与革命老区“三农”问题以及革命根据地区域农民经济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