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鸟类褐马鸡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摘要】:
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其分布区被严重分隔成了3个地理种群,即山西吕梁山脉的中部种群、河北与北京地区的东部种群、陕西黄龙山的西部种群。本文以山西省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芦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太原市动物园的褐马鸡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光谱学的研究手段,进行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分析、ISSR多样性分析、褐马鸡的分子性别鉴定以及褐马鸡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初步探讨了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及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为褐马鸡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雉类线粒体控制区通用引物获得褐马鸡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长度为1236bp~1237bp,序列测定与分析20个个体,共检测出26个突变位点,13个单倍型,其中11个个体具有独特的单倍型,2个共享单倍型。太原市动物园种群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π)为0.0024,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h)为0.916。两个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因而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变异较低,个体间差异较大。
太原市动物园种群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种群内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均值分别为0.003和0.002,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3和0.002,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33和0.911。结果表明:两个种群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多样性较接近,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两个种群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且两个种群间有基因流存在。
从合成的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10条。35个样本通过10条引物共扩增出65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50条具有多态性,多态带百分率(PPB)为76.9%。在种群水平上,平均期望杂合度(He)、Shannon指数(I)和多态带百分率(PPB)分别为0.1904、0.2842和54.10%。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期望杂合度(He)、Shannon指数(I)和多态带百分率(PPB)分别为0.2281、0.3367和62.30%。结果表明: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两个种群的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比较接近,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两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以及种群间的基因流估计值(Nm)分别为0.1640和2.5493,相似性系数为0.9079,遗传距离为0.0966,因而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一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
太原动物园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种群个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3279和0.3607,遗传距离最小值一致均为0.0328。表明两个种群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近交程度较高。
采用鸟类CHD基因的引物2550F/2718R对褐马鸡进行了性别鉴定,经过扩增、序列测定和Clustal X分析,雌性可以扩增出CHD1-Z和CHD1-W基因两条主带而雄性仅扩增到CHD1-Z基因一条主带。对18个已知个体和18个未知性别的个体进行了测定,18个已知性别个体测定结果与实际性别完全吻合。
太原市动物园饲养的褐马鸡羽毛中除K和Cu外,其余8种元素的含量均比芦芽山和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的褐马鸡羽毛中的含量低,特别是Fe,仅占野生含量的大约1/3。各个组织器官中元素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大部分组织器官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有:Fe、K、Zn、Cu、Mn,而Cr、Pb、Cd、Ni四种元素含量较低。褐马鸡羽毛、卵壳与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矿物元素呈正相关关系,而且绝大部分呈显著(P<0.05)及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
分析了褐马鸡的濒危原因,提出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措施,加强各保护区之间卵、幼鸟、成年鸟的交换,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防止种群遗传衰退。对于圈养种群应进行野放试验,同时为了提高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管理十分重要。
|
|
|
|
1 |
李湘涛;褐马鸡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J];野生动物;1994年06期 |
2 |
周士琦;;楚人以褐马鸡尾羽为冠[J];大自然;1994年03期 |
3 |
张国钢,郑光美,张正旺;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J];动物学报;2004年01期 |
4 |
马文秋;;义救护林员,褐马鸡舍身战群敌[J];绿色视野;2009年12期 |
5 |
刘焕金,苏化龙,冯敬义,张俊,张万成,史乃平;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生态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7年05期 |
6 |
刘焕金;苏化龙;;褐马鸡的啄食、饮水、沙浴[J];大自然;1987年02期 |
7 |
戴强,张正旺,邱富才,郭建荣;食物因素对笼养褐马鸡冬季打斗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2年01期 |
8 |
刘焕金;冯敬义;苏化龙;;褐马鸡的栖宿观察[J];生物学通报;1986年03期 |
9 |
张国钢,张正旺;山西五鹿山地区铁矿开采对褐马鸡活动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0 |
赖荣兴;;褐马鸡[J];生物学通报;1984年02期 |
11 |
刘如笋;笼养褐马鸡繁殖行为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6年03期 |
12 |
武之胜;冀继源;;褐马鸡生活习性观察[J];山西林业科技;1986年02期 |
13 |
王兵团,殷国荣,易厚生,袁慧,王汝清,盖强,冀文孝;褐马鸡生理常数及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2年03期 |
14 |
刘冰许,徐新杰;人工饲养褐马鸡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四川动物;1995年04期 |
15 |
武建勇;辛吉平;;褐马鸡夜宿的自我保护[J];大自然;1995年01期 |
16 |
刘焕金,苏化龙,申守义,王建平;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J];动物学报;1991年01期 |
17 |
李湘涛;隗永信;;谈谈北京的褐马鸡[J];大自然;1993年04期 |
18 |
唐朝忠,温伟业,杨爱玲,卫泽珍,孟秀莲,王建民;褐马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雏鸟矿物元素含量测定[J];动物学报;1997年01期 |
19 |
张国钢,郑光美,张正旺;铁矿开采对褐马鸡种群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4年03期 |
20 |
尹祚华,刘如笋;笼养褐马鸡的繁殖行为与雏鸟生长发育[J];动物学杂志;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