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度分析原理的模糊聚类算法研究
【摘要】: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非监督学习方法,是智能计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聚类技术也是一种数据挖掘中进行数据处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和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聚类分析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智能计算、信息检索等很多领域中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聚类模型和聚类算法的设计是整个聚类分析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设计不同的聚类模型,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聚类算法。目前出现的聚类算法主要有:基于层次的方法、基于划分的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网格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等。聚类分析本身隐含着粒度的思想,因此,近年来聚类算法与粒度分析原理相结合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聚类分析与信息粒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对聚类分析的典型算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了归纳、分析和研究。结合信息粒耦合度与贴近度测度,将粒度分析原理引入到聚类算法中,对模糊聚类算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本文基于最小平方误差原理给出了一种信息粒耦合度测度与贴近度测度的定义,通过计算信息粒的耦合度与贴近度,从不同的粒度空间对信息粒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2)在给定最大初始聚类个数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确定类别数的最大最小距离算法构造初始聚类中心,引入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隶属度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应用信息粒耦合度测度与贴近度测度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采用模糊迭代方法得到较优的聚类结果,同时也找出了最佳的聚类个数。
(3)用IRIS标准测试数据集和模拟数据集分别对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比传统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有更好的聚类效果,从而证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将聚类算法与粒度分析相互结合,并引入信息粒耦合度与贴近度测度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使得本文提出的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对模糊聚类分析理论研究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所获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
|
1 |
郝耀军;程国忠;;基于模糊聚类的主观题自动测评系统的初步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年23期 |
2 |
郝耀军;程国忠;;基于模糊聚类的主观题自动测评系统的初步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01期 |
3 |
邹喜正,朱明华;对模糊聚类分析中原始数据预处理研究[J];煤矿开采;1994年01期 |
4 |
苗嘉琨;模糊聚类分析程序[J];电脑学习;1996年01期 |
5 |
匡云太;;第三讲 模糊聚类分析[J];铁道勘察;1989年04期 |
6 |
鲁开讲,张宁,杨峰;基于零件分类编码的模糊聚类分析[J];轻工机械;2003年03期 |
7 |
武文军,彭小龙,王慧勇;舰载武器装备退役模糊聚类分析[J];兵工自动化;2005年04期 |
8 |
刘定富;;模糊聚类分析的程序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1988年02期 |
9 |
许焱;杨孝宽;刘小明;杜晓晖;;ITS需求的模糊聚类分析及VBA语言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6年07期 |
10 |
刘贵龙,宋柔,王慧玲;模糊聚类分析在文本分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09期 |
11 |
吕晓燕,郭建军,李祥生;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疾病电脑预测诊断方法[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3年12期 |
12 |
黄桂兰,郑肇葆;模糊聚类分析用于基于分形的影像纹理分类[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13 |
姜长友,任素贞;模糊聚类分析在地学中的应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14 |
刘小芳,曾黄麟,吕炳朝;部分监督加权模糊C-均值算法的聚类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5年03期 |
15 |
刘小芳;;点密度加权FCM算法的聚类有效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15期 |
16 |
杨文君;;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税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14期 |
17 |
潘永丽;王元亮;李冬;;模糊聚类分析及应用的C++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8 |
王花;黄晓霞;;模糊聚类分析及算法比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年06期 |
19 |
刘冬晖;;一个模糊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矿山测量;2010年06期 |
20 |
陈守煜,杨定贵;多年径流过程描述的周期模糊聚类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