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中的量子现象研究

冯志芳  
【摘要】: 寻求大量产生基态冷分子或超冷分子的高效、可控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原子物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分子具有较原子复杂的多的能级结构,研究其中的量子现象无论对量子理论本身还是对实现分子凝聚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及其光谱特性的分析,首次提出可以用一个有效的四能级模型来描述其合成过程,其中两个上能级由0_g~-(6s+6p_(3/2))双阱中的激发态能级组成,并通过隧穿机制耦合在一起。基于该模型,我们对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中的相关量子现象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首先,在平均场近似的框架下,引入受激拉曼绝热转移的光脉冲,结合数值求解微分方程组及解析方法,就铯原子凝聚产生铯分子凝聚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在扩展“双光子”共振(包括双光子过程、平均场修正和两激发分子能级之间的隧穿耦合)条件下,可以找到一个高效率的、稳定的原子分子转换条件。在当前实验所允许的(较小的泵谱光Rabi频率)情况下,提出两种方法来获得高的转换效率。第一,在两激光脉冲的有效Rabi频率相等的条件下,调节两脉冲的失谐差,同时最优化参数延迟系数α和脉冲持续T,可以得到高达87.2%的转换效率。第二,采用非相等的Rabi频率,在给定泵浦场有效Rabi频率和泵浦场失谐,调节dump场的有效Rabi频率,同时最优化参数两激光脉冲失谐差、以及α和T,可以得到80.7%的转换效率。 其次,在弱探测光场条件下,通过解析和数值求解系统满足的主方程,分析系统对探测光的吸收性质。研究发现:当两阱之间的隧穿耦合较强时,预言在这种新的四能级过程中存在一种量子双暗共振现象。如同在三能级系统中一样,该双暗共振现象不仅是冷分子产生的信号,而且也为两激发分子态之间的隧穿耦合机制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同时,指出该双暗共振现象还可通过测量原子态的布居数变化而得到。本文也讨论了在实验条件下,系统的其它参数对探测吸收波谱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冷的铯原子—分子系统中探测吸收波谱的线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两阱之间的隧穿耦合强度对吸收波谱中心峰的宽度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调节其隧穿耦合强度,可以得到比分子激发态线宽小很多的、亚自然线宽的吸收波谱。当隧穿耦合强度σ_(12)=10γ_(ab)_1时,线宽仅为0.56MHz。这就为获得亚自然线宽波谱提供了一个新的、可控的方法。该研究意味着,可以利用这个四能级过程来获得更窄的线宽,此结果与传统三能级过程中窄线宽的获得相比,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强的泵谱光强度和大的失谐条件下,仍然可以得到亚自然线宽的波谱线。 最后,对铯原子—分子凝聚系统中CPT态的动力学不稳定性和Landau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期望找到不稳定区域的参数范围,这部分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中。 该研究将有助于发展复杂动力学系统中的量子理论,并对非线性光学、精确波谱测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锁堂;汪丽蓉;马杰;肖连团;;光缔合制备超冷分子及其光谱特性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树华;;观看量子现象[J];物理;2010年08期
3 汪丽蓉;马杰;张临杰;肖连团;贾锁堂;;基于振幅调制的超冷铯原子高分辨光缔合光谱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11期
4 朱风筝;;量子遂穿在双阱异核分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英文)[J];波谱学杂志;2008年01期
5 王璞玉;杨国建;;原子相干对光缔合形成分子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0年03期
6 曹文强,贺恒信;系统结构动力学(SSD)对基本量子现象的解释(续)[J];甘肃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7 吴国林;;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5期
8 程開甲;;固體的低溫現象[J];物理;1951年Z1期
9 张一驰;武寄洲;马杰;赵延霆;汪丽蓉;肖连团;贾锁堂;;最优化参数控制提高超冷铯分子振转光谱的信噪比[J];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10 曹志平;量子力学解释群的逻辑与哲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12期
11 赵国求;张涛;吴国林;;《国际量子力学基础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9期
12 程开甲;;量子力学中的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1958年03期
13 雷仕湛;利用微微秒光脉冲观察到大分子量子拍[J];自然杂志;1983年01期
14 石亭;;科学预测:下一个领域是YRL[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年01期
15 张念椿;争论推动科学发展[J];华东科技;1997年04期
16 徐积仁;超冷原子陷阱中的精确光谱学[J];物理;1998年02期
17 洪定国;D.玻姆的隐序观念简介[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年06期
18 吴国林;试论微观物质开放性及其对物质可分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1期
19 郑祥福;指称、实在与认识的自组织性[J];哲学研究;1996年12期
20 李秀琼;物理学对微电子高新技术的推动作用[J];物理;199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美娟;吴令安;;三光子纠缠态的量子干涉[A];第八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选[C];1998年
2 蔡阳健;林强;朱诗尧;;用部分相干光来模拟“鬼”干涉和“鬼”成像[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新忠;;时间机器:幻想还是礼物?[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丽蓉;马杰;赵延霆;武寄洲;姬中华;肖连团;贾锁堂;;超冷铯分子光谱及其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尉春花;邵喜;孙春艳;黄武英;凤尔银;;磁场中He原子和PH(~3∑~-)分子的冷碰撞动力学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志芳;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中的量子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2 吕丽花;超冷原子体系中一些新奇量子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苏千臻;小分子在飞秒激光场中超阈值解离和双原子光缔合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蔡卫;若干小尺度体系中相干光学效应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王靖;半导体中与自旋相关的新奇量子现象[D];清华大学;2011年
6 牛英煜;飞秒激光场中极性双原子分子光缔合反应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马杰;超冷铯分子的高灵敏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8 钱静;超冷极性分子的产生与动力学特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丛山桦;基于约瑟夫结超导量子器件的量子现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武寄洲;基态超冷铯分子的相干制备[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峰;采用整形脉冲控制光缔合分子的量子态[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常哲;碱金属原子的光缔合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蓓蕾;腔场协助的异核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光缔合动力学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发亮;超冷异核分子相干产生的绝热条件及量子控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邓元刚;超冷原子—分子慢光及旋量气体的量子调控[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阿木尔;q-形变光场与(?)型三能级原子两种耦合系统中的量子特性[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谢月娥;量子线及量子点阵列中的电磁输运性质[D];湘潭大学;2006年
8 张洪山;超冷RbCs极性分子的制备与光谱测量[D];山西大学;2012年
9 戴放文;两体连续变量纠缠态的纠缠熵计算[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丽娜;关联电子材料中的超导电性与磁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文;我国启动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记者  杜华斌;全球首台量子电脑在加诞生[N];科技日报;2007年
3 彼得·德鲁克;成长是最大的问题[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驻京记者  邓的荣;中科院瞄准世界前三[N];解放日报;2006年
5 记者 木佳;中科院瞄准世界前三名[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张孟军;地平线上的曙光[N];科技日报;2004年
7 记者  金振蓉;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完成2006年立项[N];光明日报;2006年
8 泰瑞·奎恩;亲历中国计量事业的进步[N];中国质量报;2007年
9 物理系;清华拓扑绝缘体实验研究获突破性进展[N];新清华;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霞;了解量子效应要拜大自然为师[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