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乙酰基-L-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的合成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摘要】:
以巯基保护的金纳米粒子,也被称为单层保护簇,粒径分布在1-5nm,由于较小的尺寸而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金纳米粒子具有易制备和功能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好的水溶性等优点,因此其应用研究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合成了以N-乙酰基-L-半胱氨酸修饰的水溶性金纳米粒子,利用各种表征技术对金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及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将金纳米粒子应用于H2O2和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之中。
第一章:简述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主要是对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在催化、光学、DNA传感、免疫传感和酶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以巯基化合物N-乙酰基-L-半胱氨酸作为修饰剂,通过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合成了单层保护的金纳米粒子。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金纳米的形貌、粒径、组成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AC-金纳米粒子呈球形均匀分散,其平均粒径为1.89±0.04n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也进一步证实了NAC-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小于2nm;红外光谱证明了Au-S键的形成;热重分析表明NAC-金纳米粒子中NAC的含量约为27%,由此可推算出合成的NAC-金纳米粒子的平均分子式约为Au32(NAC)17。用荧光光谱仪对NAC-金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C-金纳米粒子的具有较宽的激发范围(420-540nm),最大发射波长为730nm,位于近红外区域;实验还对NAC-金纳米的荧光寿命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光致发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结合苯醌类化合物对NAC-金纳米近红外荧光的猝灭现象和酪氨酸酶对苯酚类化合物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苯酚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将酪氨酸酶分子和NAC-金纳米粒子通过溶液混合反应后形成复合物,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光谱仪研究了NAC-AuNPs-Tyr的光谱特性以及苯酚类化合物对其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C-金纳米和酪氨酸酶的结合并未影响到NAC-金纳米的荧光性质和酪氨酸酶的催化活性。随着邻苯二酚的加入,NAC-AuNPs-Tyr的近红外荧光被猝灭,由此建立测定邻苯二酚的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1.0x10-7mol/L,线性范围为5.0x10-7-1.0x10-3mol/L。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荧光猝灭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由酪氨酸酶催化邻苯二酚生成的邻苯醌被认为在荧光猝灭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证明猝灭为动态猝灭。实验还研究了另外两种酚类化合物,苯酚和对甲苯酚对NAC-AuNPs-Tyr的近红外荧光的影响。
第四章:首先用硅烷试剂对气相二氧化硅表面进行活化,而后以此为载体固定NAC-金纳米和酪氨酸酶,最后得到的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建立固体荧光猝灭法来测定邻苯二酚。考察了各种实验条件如不同的硅烷化试剂、不同尺寸的气相二氧化硅等对酪氨酸酶和NAC-金纳米的固定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来计算NAC-金纳米和酪氨酸酶固定到气相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率,通过吸附率的大小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用荧光光谱仪对NAC-金纳米-酪氨酸酶-气相二氧化硅粉末的固体荧光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通入不同浓度的邻苯二酚溶液,固体粉末的荧光随之被猝灭,基于此建立了测定邻苯二酚的固体荧光法,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0×10-7mol/L,线性范围为5.0×10-7-4.0×10-4mol/L。
第五章:由于过氧化氢对NAC-金纳米的近红外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因此以NAC-金纳米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测定过氧化氢的荧光猝灭法。考察了不同的pH、温度、NAC-金纳米的浓度、激发波长等因素对测定灵敏度的影响。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与过氧化氢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得到测定过氧化氢的线性范围为1.0×10-5-3.0×10-2 mol/L,检出限为1.0×10-7mol/L,r2=0.9964。通过测定过氧化氢对NAC-金纳米的荧光寿命的影响,探讨了过氧化氢对NAC-金纳米的荧光猝灭机理,实验表明该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该方法简单、快速且检测范围较宽。
第六章:基于NAC-金纳米和壳聚糖的纳米复合材料构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用于苯酚类化合物的测定。由于NAC-金纳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上壳聚糖的多孔结构形态,因此将NAC-金纳米-壳聚糖用于酪氨酸酶的固定化中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和有效保持酶的催化活性。制备好的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酶催化生成的苯醌在-0.2V(对饱和甘汞电极)的响应电流来测定苯酚类化合物。考察并优化影响传感器分析测定的各种实验参数,如支持电解质的pH、工作电压和温度。所制备的传感器测定邻苯二酚的线性范围为1.0x10-7-6.0×10-5mol/L,检出限为5.0x 10-8mol/L,r2=0.999。该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呈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
|
|
1 |
李自静;刘卫;董守安;;一种金纳米粒子制备及表征研究[J];广州化工;2010年05期 |
2 |
梁月园;蒋治良;江波;;纳米金标记分析[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7年03期 |
3 |
李富荣;乔飞燕;孔小丽;周汉新;齐晖;任莉莉;;抗体和寡核苷酸双标记纳米金生物探针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1期 |
4 |
李中春;周全法;;TritonX-100/Vc/H_2O微乳液中纳米金的合成[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12期 |
5 |
戴松林;妮娜;王莹;麦慧敏;;壳聚糖-纳米金-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于葡萄糖的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4期 |
6 |
李中春;周全法;;SDS/Vc/H_2O微乳液中纳米金的合成[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6期 |
7 |
姜泽春,章振根,莫德明,陈大梅;纳米金的迁移富集与黄铁矿富金关系[J];矿产与地质;1998年06期 |
8 |
;台湾交大研发纳米金球一滴血测肿瘤细胞转移[J];纳米科技;2009年01期 |
9 |
丁艳君,王桦,李继山,沈国励,俞汝勤;纳米金-蛋白A介导抗体定向固定的压电传感及电化学特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
10 |
王康林;任吉存;;共振散射相关光谱——一种新的单颗粒探测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7期 |
11 |
冷鹏;李其云;郑岩;王辉;;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J];化学分析计量;2006年02期 |
12 |
李自静;董守安;;一种尺寸均匀的金纳米粒子制备及表征[J];纳米科技;2010年03期 |
13 |
张敏;程发良;蔡志泉;姚海军;;血红蛋白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7期 |
14 |
姜慧君;杨辉;Daniel L. Akins;;基于自组装的碳纳米管-金纳米复合物固定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直接电化学[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5 |
谭军;;美研制出具有优异光学效应的杯状纳米金材料[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3期 |
16 |
李中春;顾爱军;周全法;;[R_1R_3IM]~+[BF_4]~-离子液体中链状纳米金的制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08期 |
17 |
贺艳斌;;纳米金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研究[J];广州化工;2009年09期 |
18 |
慕苗;张琰图;齐广才;刘珍叶;贾亮平;;纳米金催化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体系对异烟肼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02期 |
19 |
王静;易中周;李自静;;柠檬酸钠溶液中金纳米粒子的简易制备[J];云南化工;2011年01期 |
20 |
周谷珍,李继山,蒋健晖,沈国励,俞汝勤;纳米金聚集复合物放大的计时电位法测定补体C_3[J];化学学报;2005年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