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体育标语研究

孙继龙  
【摘要】: 中国堪称标语大国,标语已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体育领域。体育标语是标语在体育及相关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如竞技训练的激励与倡导、赛场看台情绪的发泄、社会体育的引导及动员、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及体育产品的广告宣传等与体育事业相关领域的诸多方面。 回顾历史,人们耳熟目染的体育标语不胜枚举,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的“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等,至20世纪70年代,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倡导下,中国以发展竞技体育叩开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同时也树立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取得的成果。“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等体育标语的提出,是对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思想的推进与发展,更是映衬我国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了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策略的贯彻与实施,符合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观。 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以无比高涨的热情投身于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运动中,体育标语的应用更是达到高潮。应用于人们生活中各领域的体育标语之内涵、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的探讨成为本文的研究动力。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逻辑分析三个阶段,结合多学科知识,选用多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借鉴质性研究的思想,经过适当的抽样调研、建库、编码、检验等过程,将纯粹的文字通过一定的科学的量化手段,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应用于不同领域中的体育标语进行对比分析,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体育标语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解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体育标语的概念界定为:应用于体育领域中,对体育活动或体育相关事业具有宣传造势的短句或字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同标语口号一样,具有纲领性和鼓动性,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特点,以一定的视觉形象体现视觉语言符号,其内涵体现因其具体应用领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2.体育标语具有时宜性、职能性、复杂性、导向性及模糊性等特征。时宜性体现在体育标语反映社会时代的发展;职能性体现在不同职能部门在发布体育标语的同时,也是其职能范畴的职责表达;复杂性体现在体育标语的使用及传播途径等方面;导向性体现在体育标语的内涵具有明确的倡导及宣传方向;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不同领域体育标语的应用方面。 3.体育标语在各领域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内容、语法形式、载体、设置场所、适宜场景、传播途径、评价及反馈等诸多影响因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体育标语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4.对体育标语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其表层意思的表述,更是对其掩盖在字里行间中的文化及哲学价值观的解析,只有基于语言学、文化学、价值哲学及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度及多指标的选择,才能建构较为科学的体育标语评价体系。 5.部分体育标语在现阶段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内容、形式、管理及组织传播方面的问题,在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为内容失当、内容形式化、内容雷同化及异化等四类问题;形式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以及载体形式;管理方面主要体现为法制不健全、后效利用性及有效性管理等;组织传播方面主要体现在组织传播不通畅。本文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其内容、形式载体、组织传播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更好地利用体育标语的宣传倡导作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6.体育标语承载着和谐社会中的体育价值观,只有实现体育标语的和谐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潮,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及社会责任的公益化倾向,提高科技含量,体育标语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识、关注、理解和接受,起到应有的宣传与激励作用。 7.体育标语以视觉语言符号体现其内涵,倡导规范,同时又行使着言语行为之责。从管理学视角可见,其以可视化的形式,实现目视管理的功能,任何语言的应用都是信息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体育标语的发展历程可见,体育标语也反映出一种文化的传承,不同时期的体育标语呈现一定历史背景下主流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对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8.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体育标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不同的内涵体现,同时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理论设置倾向。根据体育学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体育标语划分为竞技领域、学校及社会领域,分别对之进行探析。 首先,应用于竞技领域的体育标语主要包括训练场(馆)体育标语和竞技赛场体育标语两类。(1)训练场(馆)体育标语主要发布在训练场馆内外及周围区域,其内容体现备战策略、激励及技战术要求等,它们以可视化载体行使目视管理功能,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起到微观管理作用;(2)赛场体育标语主要以看台体育标语为研究对象,赛场看台体育标语,是以观众或球迷发布为主,它们是看台文化组成中的物化部分,也是球迷观赛过程中的情绪认知的外显载体,通过看台体育标语研究,有助于研究赛场观众的情绪认知,同时探讨标语与近年来看台上不和谐成因的关系,对净化赛场不良习气、引导文明观赛、促进赛事产业发展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次,应用于学校中的体育标语,是伴随着国家体育教育政策的出台、校运动会的召开及其他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出现,不同教育层次的体育标语设置与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主要是贯彻国家教育理念、执行体育教育方针、倡导终身体育思想,能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再次,体育标语除应用于竞技领域、学校领域外,还普遍应用于城市户外宣传、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媒体广告、军事训练、农民体育活动及残疾人体育活动中。对社会领域中体育标语的应用研究,由于资料的收集及研究能力,主要以应用于城市户外、企事业单位及发布于媒体三大体育标语为研究重点。(1)城市户外体育标语是伴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发布、城市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出现,主要分布在街道、公园、社区、商店及其他公共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已成为现代城市“奥运精神”的核心理念,并体现在近几年各地体育活动中的各式标语中,这些体育标语有助于贯彻全民健身理念、促进社会及城市的和谐发展;(2)企事业体育标语对促进企事业职工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增强企事业凝聚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转化为体现企事业发展中的注重效率(更快)、质量(更高)以及生产力发展(更强)的诸多体育标语中,这种精神成为现代企事业发展的核心思想。此外企事业体育标语在促进企事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敦促企事业领导改变职能观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3)媒体体育标语主要指以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为发布载体,其内容主要分为公益倡导类和商业广告类,公益类体育标语旨在传播和强化民族精神及倡导社会文明,广告类体育标语借体育标语的隐喻功能,推销商品并树立企业品牌形象;(4)应用于社会其它领域,如军事训练标语,其目的是为了备战、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服务于人民。农民体育标语是为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生活与娱乐水平。应用于残疾人健身中体育标语,是宣传社会助残意识,培养和激励残疾人自强和敬业精神。 本文在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同时通过有选择性地与部分其他国家体育标语的应用对比分析,可以简略地推断出体育标语在应用领域及设置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类似,但在语言风格的设置、载体形式的体现及应用语境等方面不尽相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柳东哲;;日本体育思想更新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要点——对“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教育”的批判[J];体育学刊;1991年02期
2 王涌涛,杨长馨;浅述体育科学体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3 杨毅;关于体育科学数学化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 孙力;体育科研中应用统计方法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尹诚;王生友;;体育科学是科学整体化的硕果[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杨忠伟;;体育与健康的自然价值[J];体育学刊;2005年06期
7 李梅月;;浅析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郝琪;;纳米技术与竞技体育[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李鸿涛;李玉峥;张晓炳;;体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J];山西体育科技;2002年02期
10 陆绍中;;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综述[J];体育科学;1988年01期
11 ;一九八九年浙江《体育科学》索引[J];浙江体育科学;1990年01期
12 张争鸣;论体育的整体性与实施整体性的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13 韩行禧;体育科学的数学方法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14 张玉景;世界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5 ;《体育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J];体育科学;2002年01期
16 张建华;学术研究与体育科学的发展——对《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200m跑特征分析》一文的反思[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7 刘雪婷;丁伟祥;;个案实验设计应用在体育研究中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年02期
18 李强;;现代体育科技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05期
19 陈丽;曾凡波;覃朝玲;韦华丽;黄承佳;;对《体育科学》中应用统计软件文章的统计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0 林文弢;徐国琴;翁锡全;;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及其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李建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何玉秀;张海峰;;体质人类学在体育科学领域的应用[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5 ;协会体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田得祥教授的发言[A];中国老教授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王春香;;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投稿须知[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前言[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9 于学岭;王军;;数字技术推动“动感体育”展示[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10 李晓宪;;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李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何斌;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消费需求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李蕾;近代以来中国武术项目管理过程及其评价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吴春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孙革;基于战略管理的我国竞技足球发展走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7 周在平;我国田径竞赛体制的发展和改革[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8 罗乐;大众传媒体育再现中的赢利创新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9 蒋国勤;集体对抗项目运动队竞技表现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国静;体育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天晔;山西省县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思洁;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成长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曾莉莎;产业集聚视角下沈阳市郊外休闲体育区的发展路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2年
5 韩玉娟;二十世纪体育政治化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冯婵娟;河北省体育传媒现状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军秀;山东省高校体育赛事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8 王先润;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体育法律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董彦斐;经济发达地区县(市)级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齐晓姣;拓展运动属于体育内容吗?[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超 孙成娟;千帆竞发正远航[N];延边日报;2010年
2 特约通讯员 马宣建;体育科学“大腕”将云集武汉[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刘德佩;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1年
4 通讯员 马宣建;《体育科学词典》首次发行[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郑道锦黄勇;导盲犬将首次亮相全国残运会[N];人民日报;2007年
6 记者 马波;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召开[N];科技日报;2007年
7 ;2008年奥科会在广州举行[N];人民公安报;2008年
8 贺林平;广东将举办2008年奥科会[N];人民日报;2007年
9 刘小萍;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奥科会”[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记者 黄心豪曹彧;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在广州开幕[N];中国体育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