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机场排爆战斗部技术研究

姚志华  
【摘要】:机场跑道地下未爆弹的排除是保证作战飞机快速升空的重点。如何能快速、安全的将其排除直接影响着战场制空权争夺的主动权,是影响着战争胜负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利用破-破串联战斗部排除机场跑道下方两米处未爆弹药的设想。首先介绍了目前弹药销毁技术和机场未爆弹排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炸药冲击起爆的机理和判据进行了叙述。通过破-破串联战斗部的两种方案的对比,确定了逆序起爆串联战斗部作为机场排爆战斗部的总体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前、后级的结构参数对串联聚能装药射流成型的影响,并对机场跑道的靶板模型进行了侵彻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结构参数对K装药形成杆式射流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侵彻体的速度、长度、动能和装药能量利用率的具体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中心带孔成型装药的成型机理,得出了形成的侵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由中心衬管形成的前段高速射流和带孔药型罩形成的后段低速射流组成。分析了中心带孔成型装药的结构参数对形成侵彻体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侵彻体的头部速度、速度梯度、长度和动能的具体变化规律。最后添加靶板进行了威力验证。研究表明:(1)药型罩高度40 mm<H<60 mm、药型罩曲率半径300 mm<R<500 mm。、药型罩厚度3 mmδ5 mm、装药长径比为0.7<λ<0.9时,后级K装药形成的侵彻体性能较好。K装药通过采用与药型罩结构匹配的波形控制器来提高射流的速度、长度、能量。有波形调整器的装药的比没有波形调整器的能量利用率提高了17.6%。速度提高42.5%,射流能量增加2.5倍,长度增加1倍。(2)前级中心带孔药型罩的锥角90°<α<110°、中心孔直径和装药直径的比值η存在一个最佳值于0<η<7.5,η>7.5时,在满足后级要求的前提下,中心孔直径越小形成的侵彻体性能越好,装药长径比0.7<λ<0.9时,形成的侵彻体性能较好。(3)所设计的用于串联战斗部能够穿透两米深的机场跑道及下方10 mm厚的装甲钢,且起爆装有COMP.B等钝感炸药的未爆弹战斗部。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机场未爆弹排除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学伦;曾燚;;尺度效应在侵彻战斗部装药安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07年03期
2 ;WS-2多管远程制导火箭系统[J];现代军事;2007年02期
3 张奇;覃彬;孙庆云;王登贵;王培彬;;战斗部壳体厚度对爆炸空气冲击波的影响[J];弹道学报;2008年02期
4 余明祥;徐乃成;王本河;李学岭;;一种双罩复合成型装药战斗部的设计与试验[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年03期
5 ;战术空舰、空地兼用的导弹[J];飞航导弹;1975年05期
6 ;简讯[J];现代兵器;1981年02期
7 张庆明,周兰庭;一种典型的反辐射导弹战斗部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8 王凯民,符绿化;定向破片战斗部及其多点起爆系统[J];火工品;1995年03期
9 周喻虹;TOW重型反坦克武器系统[J];弹箭技术;1995年01期
10 陈鲁英,王晓峰;海军水中兵器战斗部装药特点及发展[J];火炸药学报;1995年01期
11 凌阿龙;采用杆式战斗部之我见[J];航空兵器;1998年01期
12 孙业斌;从坦克装甲技术的进步看21世纪反坦克弹药的发展趋势[J];科学中国人;1999年08期
13 马君,赵保瑚;鱼雷战斗部装药室隔热设计分析[J];鱼雷技术;1999年04期
14 朱宝流;;美国AGM-130空地导弹[J];兵器知识;1999年02期
15 钱东 ,唐献平;反潜武器的聚能战斗部研究[J];鱼雷技术;2000年01期
16 王雨时,陈志跃,王强,魏辽洋,张滨;弹丸战斗部空爆回声传播时间计算及其在引信自毁时间靶场测试中的应用[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1年02期
17 周义;;美军钻地弹现状与发展趋势[J];Aerospace China;2002年08期
18 赵英杰,景航,黄长强;离散杆式战斗部类导弹杀伤概率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年02期
19 ;防务要闻[J];现代兵器;2004年01期
20 陈永新;;现代“土行孙”——钻地武器发展现状[J];现代兵器;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世全;;典型战斗部对整体靶和叠层靶穿甲性能对比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庆明;刘雨;;前级装药的爆炸物理场对随进战斗部的影响[A];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许宏飞;杜奇圣;王存龙;史利军;岳参军;;几种高效毁伤战斗部材料的SEM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杨云斌;卢永刚;;基于面元检测方法的反导战斗部毁伤评估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5 金建明;;小型半穿甲战斗部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6 金建明;;杀爆战斗部冲击波超压与破片初速度计算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7 卢永刚;杨世全;;杆条类杀伤元素终点毁伤威力[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8 钱立新;杨云斌;刘彤;;防空导弹引信与战斗部配合仿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9 傅学农;贾晓英;李其韬;;聚能射流CAD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10 习彦;任付杰;;战斗部灌封胶的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振伟;反机场跑道串联随进弹终点效应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顾晓辉;反直升机智能雷有关总体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3 王帅;子母战斗部囊式抛撒系统实验研究及数值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阚金玲;液固复合云爆剂的爆炸和毁伤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飞;爆炸成型弹丸(EFP)研制及其工程破坏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邢恩峰;中大口径炮弹增大轴向毁伤效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严金海;声、毫米波复合寻的系统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吴义锋;点环起爆多模成型装药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张志安;硬目标侵彻引信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林加剑;EFP成型及其终点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坤;战斗部热易损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2 张陶;FAE整体型战斗部原理设计的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涂建;反辐射战斗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归明月;小口径榴弹定向杀伤技术的理论和试验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刘云;弹目遭遇可视化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郭天吉;引信战斗部一体化设计仿真研究[D];中北大学;2006年
7 陈阳;基于SPH算法的程序设计及其在成型装药战斗部中的应用[D];中北大学;2012年
8 于纪言;封锁雷弹总体及探测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吕朋杰;反导末端拦截系统战斗部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光宇;多功能枪榴弹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典;以色列制成新型反坦克导弹战斗部[N];中国航空报;2004年
2 达砾;热压弹,高热高压逞凶[N];中国国防报;2003年
3 王铁 王孝年 吴艳冰;他们为导弹爆炸测威[N];中国国防报;2007年
4 ;俄罗斯开发新型反坦克火箭弹[N];战士报;2000年
5 邓龙学 张勤;新型火箭——喷火发烟又吸氧[N];中国国防报;2003年
6 本报专稿 沐阳;“地狱火”2继续领航三代空射反坦克导弹[N];世界报;2008年
7 田龙生;“鸟妖”玩起机变弹[N];中国国防报;2007年
8 王铁 秦霞 王孝年;研制导弹战斗部的幕后故事[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魏刚;信息化战场作战“精灵”:炮射末敏弹[N];解放军报;2007年
10 乐俊淮;新弹实战,美军喜忧参半[N];中国国防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